说起这个贝特曼,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一开始我听人提,还以为是啥高大上的理论或者哪个了不得的人物。后来我寻思着,管他那么多,我就按我自个儿理解的来实践一把。
最初的摸索
我记得那会儿,我手头正好有个小项目,也不是啥大事儿,就是想把我平时收集的一些资料、图片、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给规整规整。以前我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到哪儿弄到哪儿,结果就是东西越堆越多,找起来费劲,用起来更费劲。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学学这个“贝特曼”的思路,虽然我也不清楚“贝特曼”具体指但我当时就把它理解成一种做事的条理性、系统性的方法。
第一步,我就先停下了手头所有的瞎忙活。 对,就是啥也不干,先静下来想。我想把这些资料弄成啥样?最终的目的是是方便查找,还是为了以后能快速组合出新东西?我大概花了一两天时间,就在那儿琢磨这个事儿。
动手实践阶段
想明白了大概方向,我就开始动手了。
- 清理和筛选:我把我电脑里、硬盘里、甚至一些笔记本上零散记录的东西,全都给扒拉出来了。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是五花八门,啥都有。然后我就开始筛选,没用的、过时的、重复的,删!这个过程挺痛苦的,总觉得这个也有用,那个也舍不得,但还是狠了狠心。
- 分类和打标签:剩下的东西,我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分类。我没用太复杂的分类方法,就按我自己能理解的大类来分,比如“工作相关”、“学习资料”、“个人兴趣”这么几大块。每一大块下面,再细分几个小类。关键的一步是打标签,这个我觉得特别重要。比如一张图片,它可能既跟“设计”有关,也跟“色彩”有关,那我就都给它打上。这样以后搜索起来就方便多了。
- 建立初步框架:分好类、打好标签之后,我就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的框架。说白了,就是弄个目录结构。我用的是最笨的办法,就在电脑里建文件夹,一级一级地建。然后把对应的内容放进去。
- 小范围测试和调整:弄了个雏形之后,我就试着用了一下。比如,我故意去找某个特定的资料,看看能不能快速找到。或者尝试把几个不同分类下的东西组合起来,看看顺不顺手。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分类不合理,标签打得不准,文件夹层级太深之类的。然后就根据这些问题,反复调整,改过来,再试试,再改。
这个过程,挺折腾人的。有时候弄着弄着就烦了,觉得还不如以前那样随手放。但一想到以前那种找不到东西抓耳挠腮的窘境,就又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形成习惯与感悟
大概搞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总算是把手头这些东西初步整理明白了。看着清爽了不少的文件夹和能快速检索到的资料,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最重要的不是我具体学了“贝特曼”的哪个理论,因为我压根就没去深究。 我觉得,我实践的,就是一种做事的思路:
- 先思考,再动手:别急吼吼地一头扎进去,想清楚目标和方法很重要。
- 化繁为简:再复杂的事情,也能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来。
- 重视过程,及时反馈: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检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别等到发现全错了。
- 形成自己的体系:别人的方法再也得变成自己用着顺手的才行。
我不论是工作上处理文档,还是生活中整理物品,都习惯性地会先琢磨一下,怎么弄才能更有条理,更方便以后。虽然还是会遇到乱的时候,但起码心里有谱了,知道该怎么去“贝特曼”一下,哈哈。这大概就是我从这个模糊的“贝特曼”概念里,实践出来的一点点心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