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巴丘”这俩字儿
最近,老琢磨一个事儿。就是“巴丘”这俩字。一开始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听着有点懵,寻思着这是个地名?吃的?还是啥新鲜玩意儿?
就爱瞎鼓捣。听见个新鲜词儿,就非得弄明白不可。于是我就先上网扒拉了一下。结果?好家伙,有的说是啥历史古地,在岳阳那块儿,跟三国还有点关系。这一下给我整得更迷糊了,心想这吃的玩意儿跟古战场能有啥联系?
又瞅见有朋友说,沈阳有个馆子,叫啥“巴丘家的披萨”,说是罗马尼亚大厨开的。这下有点眉目了!敢情“巴丘”还能跟西餐、跟披萨扯上关系。我这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心想,这“巴丘”到底是啥风味?总不能真是三国那会儿的行军干粮?
既然知道了可能跟吃的有关,我这实践的念头就打不住了。咱不能老听别人说,得自己动手试试,尝尝鲜不是?
动手!我的“巴丘”风味探索
我寻思着,既然有个叫“巴丘家的披萨”,那咱就从类似的路子入手。我没去过罗马尼亚,也不知道正宗的“巴丘”味儿是啥样的,但我可以自己琢磨!
- 第一步:瞎想。 我闭上眼睛使劲想,如果一个东西叫“巴丘”,它尝起来应该啥样?是粗犷的?还是细腻的?是咸鲜的?还是带点甜?我想,既然跟欧洲沾边,那黄油、香料估计少不了。
- 第二步:翻家底。 我打开冰箱和储物柜,看看有啥现成的材料能用上。翻出来点面粉、酵母、还有之前做菜剩下的洋葱、番茄酱、一点点奶酪。勉强能凑合。
- 第三步:瞎鼓捣。 我决定就着手头这些东西,来个即兴发挥。和面,发酵,这些步骤咱还算熟悉。然后把洋葱切了切,想着能不能炒出点焦糖化的甜味。面团擀开,抹上番茄酱,撒上洋葱碎和奶酪。我管这叫“巴丘灵感饼”。
- 第四步:进烤箱。 没啥特别的,就按平时烤披萨的温度和时间来。这时候心里还有点小期待,又有点小紧张,生怕弄出个黑暗料理。
“叮”的一声,我的“巴丘灵感饼”出炉了!卖相嘛还过得去,就是形状不太规整,毕竟是瞎鼓捣的。闻着也还行,有面香味、番茄的酸甜味,还有洋葱烤过之后的香味。
我切了一块尝尝。你猜怎么着?味道还真不赖!虽然我也不知道这跟人家罗马尼亚大厨的“巴丘”有几毛钱关系,但这种自己动手探索、创造出来的味道,感觉特别香。它可能不是最正宗的,但它是我自己实践出来的“巴丘”。
吃着自己做的饼,我突然觉得,“巴丘”是啥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这种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动手去尝试,得到一个实实在在结果的体验。可能有点粗糙,可能不太完美,但这就是实践的乐趣嘛
有时候别想太多,想到了就去试试。万一,就碰上了属于你自己的“巴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