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恩里科,就想起那本小学时候翻来覆去读的书,《爱的教育》。当时觉得这意大利小孩儿挺幸福,家里条件不错,爸妈也特关心他,还老给他写信什么的。书里头那些同学,像加罗内,特别善良讲义气,给我印象很深。
最近事儿不多,又把这书找出来翻了翻。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自己也是当爹的人了,再去看恩里科和他爸妈的互动,就琢磨着,自己能不能也学学人家那种教育方式。书里讲的那些善良,正直,帮助同学,道理都没错。
正好前段时间,我儿子学校里搞什么小组活动,他跟组里一个小孩儿闹了点不愉快,回来挺委屈的。我就想起来书里恩里科他爸不是老写信开导他吗?我也试试?
于是晚上等他睡了,我就坐桌子前,摊开纸笔,想学着写封信。开头还行,写了几句鼓励的话,说到具体事儿上就卡壳了。怎么说?感觉书里那种温情脉脉的调调,放到现在有点肉麻。而且光讲大道理,孩子听不听得进去?我当时就有点犯嘀咕。
写了一半,自己先看不下去了。总觉得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是把信纸揉了,第二天早上趁送他上学路上,直接跟他聊。问他具体怎么回事,听他抱怨,然后帮他分析,告诉他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怎么处理。效果嘛感觉比写信实在点,起码他听进去了,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方哪里也有问题。
这就让我琢磨,恩里科那个年代,或者说书里描绘的那种环境,跟咱们现在确实不一样了。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可能更单纯直接点?教育方式也更依赖这种道德感召。现在信息太多,孩子接触的东西也杂,光靠讲道理、写信这种“慢”方法,有时候真跟不上趟。
不是说《爱的教育》不它传递的那些美德,比如善良、友爱、坚韧,永远都不过时。但是怎么把这些道理,用现在孩子能接受、能理解的方式教给他们,确实是个技术活。直接照搬恩里科家的经验,放到咱这儿,可能就有点水土不服。实践起来,还是得结合自己家孩子的情况,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摸索着来。理论是理论,实际操作是另一码事,这在哪儿都一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