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beili”,我可有的聊了。我也不知道这玩意儿具体是个听着就挺高大上的。后来琢磨了一下,觉得应该跟我最近捣鼓的一个小实践有点关系,索性就拿这个当标题,记录一下我的折腾过程。
最初的冲动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总觉得日常工作有点太“正经”了,想找点乐子,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刚好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些自动生成小玩意的截图,感觉挺有意思。我就想,我是不是也能做一个类似的东西,不用太复杂,能实现个小目标就行。
我的想法很简单:能不能让电脑帮我整理一些零散的笔记或者想法?比如我随便敲几个关键词,它就能帮我串联起来,生成一段通顺的话,或者至少给个思路。这就是我最初对“beili”这个实践的模糊构想,那时候还没具体名字,就是个念头。
磕磕绊绊的开始
万事开头难! 我先是上网搜罗了一圈,看看有没有现成的工具。发现要么太专业,我这种小白看不懂,要么就是功能太单一,满足不了我那“小小的野心”。
没办法,只能自己动手了。我本身代码基础也就那样,属于半吊子水平。我决定从最简单的开始:
- 第一步,收集素材。 我把自己平时随手记的一些笔记、想法,还有一些网上看到的句子,都整理到一个文本文件里。这过程挺枯燥的,就是复制粘贴,分类打标签,希望能让后续的处理方便点。
- 第二步,构思逻辑。 我寻思着,得有个基本的规则?比如输入“天气”、“心情”,它怎么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我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简单的词语关联库,比如“天气好”后面可以接“心情就好”,“天气差”后面可以接“心情郁闷”。这听起来简单,真做起来就发现,词语组合千变万化,太难穷举了。
- 第三步,尝试写点小脚本。 我会一点点Python,就用它来试试。先写了个读取文本文件的功能,然后尝试根据关键词去匹配我整理的那些素材。结果?乱七八糟! 生成的东西根本不通顺,有时候甚至牛头不对马嘴。那一刻,真有点想放弃。
一点点小进步
遇到困难,我就先放一放,出去溜达一圈,或者干点别的。不能钻牛角尖。
后来我调整了思路。与其追求一步到位生成完美句子,不如先实现小模块的功能。
我把重点放在了“关键词提取”和“基于模板的填充”上。就是说,我先定义一些简单的句子模板,比如:“今天我关注[关键词A],感觉它和[关键词B]有点关系,或许可以从[方向C]入手。”
然后,我写脚本去识别我输入的关键词,再把这些关键词填到模板里。这样一来,虽然生成的内容还是有点生硬,但至少能看明白是啥意思了!
我还试着加入了一点随机性,比如同一个关键词,可以从好几个不同的模板里随机选一个来生成。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稍微丰富了一点点,没那么死板了。
比如我输入“beili”、“实践”,它可能会生成:“关于‘beili’这个主题,我最近的‘实践’有了一些心得。” 或者 “这回‘实践’让我对‘beili’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简单,但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现在的状态与小总结
目前,我这个“beili”小工具还非常初级,离我最初设想的“智能串联思路”还有十万八千里。它更像一个基于关键词的“句子填充玩具”。
但我挺享受这个过程的。 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自己动手去查找资料,去尝试,遇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虽然搞出来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其中的经验和乐趣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这回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 不要怕开始。 很多事情看起来难,但只要你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 拆解目标。 大目标可以分解成很多小目标,一个一个去实现,就不会觉得那么遥不可及了。
- 接受不完美。 一开始肯定会有各种问题,别指望一步登天,慢慢改进就
这回的“beili”实践,对我来说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探索。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折腾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嘛以后有空,我可能还会继续完善它,或者再开个新坑搞点别的什么小玩意儿。生活嘛总得有点乐子不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