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尼”这个事儿,挺偶然的。也没想着要干就是有天刷视频,看到人家在德国街头那种感觉,挺舒服的,就想着,欸,学学德语?听起来好像挺厉害的。
跟大部分人一样,找了点入门的资料,什么你好谢谢再见之类的,觉得还行,不难嘛字母发音跟英语有点像,磕磕绊绊也能读下来。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这不就快入门了。
遇到瓶颈
但是!好景不长。学着学着,就发现不对劲了。不是单词难背,也不是语法搞不懂,就是那个“味儿”。你说我说的是德语,好像是那么几个词儿,但德国人听了估计得愣半天。感觉自己说的,干巴巴的,没那个起伏,没那个调调。我管这个叫“德尼”坎儿——就是那种,你说出来了,但别人听着就是“得,你哪儿学的?”那个感觉,特打击人。
尤其是听人家native speaker说话,或者看电影,感觉他们说话不是一个词一个词蹦出来的,是连贯的,有韵律的。自己练的时候,录下来一听,完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舌头捋不直,那个小舌音R,搞得我喉咙都快发炎了,还是发不出那个“喝痰”的动静。
我的实践过程
那段时间,真是有点灰心。咋办?放弃?不甘心。后来我就琢磨,是不是方法不对。
- 死磕发音: 我就不信了。把那些基础发音规则又翻出来,一个一个对着镜子练口型。特别是那些元音,长短音,还有那个要命的小舌音。每天也不求多,就半小时,专门练这个。
- 模仿跟读: 找了一些慢速的德语听力,或者动画片也行,语速慢,发音清晰。人家说一句,我暂停,跟着模仿一句。不求快,就求那个调调像。感觉自己跟个复读机似的,有时候练得口干舌燥。
- 录音对比: 这是最狠的,也是最有用的。把自己模仿的录下来,再放原声,对比着听。那真是公开处刑,每次听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没办法,硬着头皮听,找出哪里不一样,下次再改。
- 厚着脸皮说: 后来有机会跟个德国朋友(网上认识的)聊天,我就壮着胆子说。错了就错了,让他帮我纠正。一开始肯定别扭,但说多了,好像胆子也大了,嘴皮子也顺溜了一点。
一点小体会
你说我德语有多那肯定谈不上。离人家流利对话还差得远。但是,至少那个“德尼”的坎儿,感觉没那么高了。自己说话的时候,稍微能找到一点点那个调调了,虽然还是不完美。
关键是啥?我觉得就是别急,尤其是学语言这玩意儿。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那个发音、语调,就是得磨。一天一点,慢慢来。死磕基础,然后就是不停地说,不停地听,不停地模仿。脸皮厚点,别怕丢人。反正我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还在路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