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拉辛这名字,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第一反应就是“,那个法国古典作家”,感觉挺有距离的,有点严肃。
上学那会儿,老师肯定提过他,通常是跟高乃依、莫里哀捆绑销售,号称“十七世纪三大佬”。但老实说,那时候心思不在文学分析上,听着那些“三一律”什么的,就觉得头大,规矩真多,心想这得憋屈死多少好故事。
我的实践过程
真正开始自己去“捣鼓”这事儿,完全是后来瞎看东西给引出来的。不是说专门去研究,更像是一种偶然碰上,然后好奇去扒拉一下。
- 第一次接触: 印象里是看一些戏剧评论或者电影分析,反复提到拉辛的名字,尤其是他的《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说他的戏怎么把人物内心那种纠结、挣扎写得特别到位。
- 找来看看: 我就好奇了,找了他的剧本来看。一开始找的是中文译本,读起来感觉,文字挺优美的,但节奏和表达方式确实跟现在的东西很不一样。人物说话都特讲究,绕来绕去的,得慢慢品。
- 硬啃原文? 后来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觉得自己法语还行,想试试看原文能不能体会点不一样的东西。结果,那真是实践了! 翻开一看,全是亚历山大诗行,那种韵律和古法语的感觉,对我这种半吊子水平来说,简直是天书。读几页就得查一堆词,还得琢磨那个句子结构,比看中文译本费劲多了。这回实践,主要是体验了挫败感。
- 换个角度: 原文啃不动,我就退一步,开始找关于他本人的资料和他那个时代背景的东西看。这才发现,拉辛这哥们儿的人生也挺有戏的。从小是孤儿,在挺严格的宗教环境里长大,后来写剧本火了,又卷入宫廷斗争,还当过国王的史官,中间好多年不写戏了。了解了这些背景,再回头去看他的剧本,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 琢磨人物: 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明白为啥他那么重要了。他特别擅长写那种被强烈情感(尤其是爱情、嫉妒这种)冲昏头脑的人,写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最终不可避免的悲剧。虽然故事背景是古代或者神话,但那种人性的弱点,好像哪个时代都有。他把这种内心戏写得特别细,让你感觉人物不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而是活生生、有挣扎的人。
所以你看,我这“实践”,不是说我把他的作品都啃透了,成了什么专家。没有,差远了。 我就是从一开始的“不明觉厉”,到后来好奇去接触,试着读读剧本(包括硬啃原文失败的经历),再到查查背景资料,试着去理解他作品里的人物和情感。这个过程挺重要的。
他的戏,现在直接拿来看,可能还是有点门槛。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化的东西那么容易入口。需要静下心来,可能还得了解点背景知识。但了解了之后,会觉得,,原来那个时代的人是这么思考和表达情感的,他能把那种激烈又克制的劲儿写出来,确实牛。
我这趟“拉辛之旅”就是这样,断断续续,边看边查,边琢磨。不是一蹴而就的系统学习,更像是在文化的长河里偶尔捞起一块石头,翻来覆去看看,琢磨琢磨它的纹路。对我来说,这就是了解拉辛的一种方式,挺个人的,也挺实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