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琢磨一个事儿,就是这个“王治单”。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我帮我姥爷整理他那些老旧的通讯录和日记本开始。
起初的困惑
我姥爷年纪大了,记忆有些模糊,他念叨起一个叫“王治单”的老朋友,说是以前在体校认识的,后来好像还进了省队打球。我就寻思着帮他老人家找找线索,看看能不能联系上,或者至少了解点近况。
我一开始我上网那么一搜,出来一个王治单,简介里写着“1969年出生于大连,1977年进入大连市业余体校,练习投掷铅球。1987年入选辽宁省篮球队。同年入选国家青年篮球队。1989年入选国家篮球队。1994年退役。” 我一看,这信息挺吻合,大连的,体校,篮球,年代也对得上。姥爷说的那位,大概就是这位了。
深入挖掘与更多发现
我挺高兴,觉得这事儿简单。我就继续往下翻资料,想看看这位王治单退役后的情况。结果,搜着搜着,我又发现点儿不对劲儿的材料。
比如说,我看到有资料提到“在CBA1995-1996赛季,助攻榜上以场均18个名列第一获得助攻王”。这个时间点是1994年退役之后,这让我有点纳闷,是退役了又复出打CBA了?还是说,这是另一个王治单?
然后,我又看到一条信息,说的是一位程美东教授,他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共党史专家。虽然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程教授,但里面并没直接提到王治单。我当时就想,是不是我搜歪了,怎么还出来学术圈的人物了。
更让我一头雾水的是,我还看到说“王治单名字得分113分,打分范围设置在80-120分”,后面还跟着什么王姓宝宝名字大全。这都哪儿跟哪儿!我寻思这名字打分跟我找人有啥关系?
再往下翻,甚至还搜到个历史人物相关的信息,提到“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王治邦等残部”,这个“王治邦”跟“王治单”就差一个字,年代也差得远了去了。这显然不是我要找的人,但搜索结果里就这么混杂着出来了。
整理与判断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我意识到,光靠一个名字去找人,真的挺难。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不同领域、不同年代都可能有。
我重新把搜集到的信息捋了一遍:
- 最靠谱的线索:还是那位1969年出生,大连体校练铅球出身,后来打篮球的王治单。这个信息点比较集中,跟我姥爷的描述也最贴近。
- CBA助攻王的信息:这个需要进一步核实,看看是不是同一个人。考虑到CBA联赛是1995年开始的,他1994年退役,隔年就拿助攻王,理论上也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更确切的证据。
- 名字打分、历史人物、学者访谈中未直接提及:这些基本可以判定为无关信息,是搜索引擎的干扰项。
我把那个篮球运动员王治单的资料打印出来,拿给我姥爷看。他老人家眯着眼睛看了半天,说:“看着像,又不太敢认,几十年没见了,变化大。”
最终的实践体会
折腾了半天,虽然没能百分百确认就是姥爷当年那位老友,也没能直接联系上,但这个过程本身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实践调研”了。我发现,信息时代找个人,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特别是当这个人不是那种家喻户晓的大名人时,有效信息往往淹没在大量无关或者模糊的数据里。
这回“王治单”的查找经历,也让我体会到,做任何事情,收集信息后的筛选、辨别和求证过程非常重要。不能看到一个名字对上了就觉得是,得多方印证,去伪存真。虽然结果不算完美,但这个查找和分析的过程,也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实践记录了。
这事儿也给我提了个醒,平时咱们记录点或者回忆点最好能多点细节,比如具体的单位、时间、共同认识的人等等。不然,光凭一个名字,真能把人给绕进去。我这回就算是实践了一把“寻人未果但努力分析”的经历了,也算是个记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