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个“班顿”,我一开始压根就没听说过。还是有一次瞎看电视,好像是个啥东南亚的电视剧,里面的人没事就对几句诗,酸溜溜的,但又挺有意思。后来跟朋友聊天,才知道那叫“班顿”,是马来那边一种特别流行的诗歌形式,跟咱们的顺口溜、打油诗有点像,但又不一样。
我就寻思,这玩意儿听起来不难,不就四句嘛我琢磨着我也能整两句。
刚开始的时候,我完全是瞎来。想着不就是押韵嘛找几个韵脚差不多的字凑一块儿不就完了。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读不通顺,前言不搭后语的,跟我小学时候写的“诗”一个水平。那时候真有点受打击,觉得这玩意儿比想象中复杂。
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上网找点资料看看。这一看才知道,班顿还真有点讲究。它通常是四句,前两句跟后两句,意思上可以没啥直接联系,但又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前两句,有点像起兴,描绘点自然景色,或者说点别的后两句才是重点,表达真正的情感或者道理。这感觉,就好像咱们说话,先东拉西扯几句,然后才慢慢引入正题。
知道了这个门道,我就开始重新尝试。我先不想着怎么写得优美,就想着怎么把这个结构给搭起来。我试着先想好后面两句我想说比如我想说今天天气真心情也跟着美滋滋的。然后,再绞尽脑汁去想前面两句能扯点啥景物,跟这个好心情能稍微搭上点边,又不能太直白。
- 比如我琢磨:
- 小鸟枝头喳喳叫,(随便看到的景)
- 路边野花也含笑。(也是随便看到的)
- 今天活儿少心情妙,(想表达的)
- 出门逛逛乐逍遥。(想表达的)
这么一凑,感觉好像有那么点意思了!虽然写得还是很口水,但至少结构对了,读起来也顺当多了。最难的就是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那个“若即若离”的劲儿,既要有点联系,又不能太实。 这可把我给折腾得够呛,经常是想好了后两句,前两句憋半天也憋不出来合适的。
我还发现,这玩意儿写多了,对观察生活还真有点帮助。以前走路就是走路,现在走路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留意身边的小花小草,天上的云彩,路边的行人,想着这些能不能塞到班顿的前两句里头去。有时候,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或者心里有点啥感触,就想着用班顿的形式给它记下来。
磕磕绊绊的练习过程
我记得有一次,想写个关于努力的班顿。后两句我早就想好了,大概意思就是“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种老话。但是前两句说啥?我想了半天,院子里的石头、天上的鸟、桌上的茶杯都想遍了,感觉都不太搭。
后来出门买菜,看到路边有人修自行车,链条掉了,在那儿满头大汗地鼓捣。我突然就有了灵感:
- 自行车链条咔咔响,(看到的场景)
- 修理师傅汗水淌。(看到的细节)
- 莫愁前路多迷茫,(想说的道理)
- 用心去做总发光。(想说的道理)
虽然还是大白话,但当时写出来,自己还挺得意的。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道难题一样。这种从毫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微妙联系的过程,特别锻炼脑子。
慢慢地,我也不再追求写得多标准,多有文采,就是图一乐。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也喜欢随口编几句班顿逗乐子。比如看到朋友穿了件新衣服,就来一句:“商店橱窗亮堂堂,新款衣裳真漂亮。今天打扮不一样,是不是要去见情郎?” 把朋友逗得哈哈大笑。
现在回想起来,从一开始的啥也不知道,到后来的瞎琢磨,再到慢慢摸到点门道,这个过程还挺有成就感的。班顿这东西,说深奥也不算特别深奥,但它那种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确实有它的魅力。它让我学会了换个角度看世界,也算是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点小乐趣。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多了解了解,看看能不能写出点更有味道的班顿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