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可真是闲得发慌,就想着找点啥能充实充实自个儿的,别老是刷那些短视频,没啥营养。琢磨来琢磨去,诶,就看到了路易斯·巴斯德这个名字。以前老听人说什么巴氏消毒奶,但具体这人干了他咋就这么出名,还真不清楚。得,那就动手查查呗,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实践”学习了。
我先是上网简单搜了搜,大概了解了一下他的生平。好家伙,这位可是个猛人!法国的,1822年生的,一开始也不是专搞微生物的,人家是化学家出身。听说他小时候还挺喜欢画画,画得还不错。这点倒是挺让我意外的,以为科学家都是那种从小就一门心思扑在数理化上的。
摸索阶段——从化学到微生物
看着资料,我发现他真正的转折点,是从化学研究慢慢转向了微生物。这哥们儿当时对发酵特别感兴趣,就是酿酒、牛奶变酸这些事儿。那时候好多人都觉得这些变化是纯化学反应,或者是什么“自然发生”的。但他不这么看,他就觉得这里面肯定有小生命在捣鬼。
我就开始细看他是怎么证明的:
- 他先是观察,用显微镜去看那些发酵液,果然找到了酵母菌这些小东西。
- 然后他就做实验,证明了没有这些微生物,好好的葡萄汁就不会变成酒,牛奶也不会无缘无故变酸。
- 最经典的就是他那个鹅颈瓶实验,我专门去搜了搜这个实验的图,还真挺巧妙的。就是把肉汤装在瓶子里煮沸消毒,然后有的瓶子是开口的,有的瓶子是弯弯绕绕的鹅颈瓶口。结果,开口的很快就坏了,长满了细菌;那个鹅颈瓶的,因为灰尘和细菌都被挡在弯曲的瓶颈里进不去,肉汤就好好的。这不就一下子把“自然发生说”给干倒了嘛
看到这儿,我心里就想,这家伙真有股子钻研劲儿,敢于挑战当时的权威说法。不容易!
深入实践——巴氏消毒法与疫苗救世
搞明白了微生物是发酵和腐败的元凶,巴斯德就开始琢磨怎么对付它们。这就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巴氏消毒法”。
这个过程我也仔细看了看:
- 他发现,不需要把牛奶或者酒完全煮沸,只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比如六七十度)一段时间,就能杀死大部分有害的微生物,而且还不会严重破坏它们原来的风味。
- 这方法一出来,那可真是解决了大问题!你想想,以前牛奶、啤酒很容易就坏了,现在能保存更久,对整个食品工业都是个巨大的贡献。咱们现在喝的很多牛奶,不都标着“巴氏杀菌乳”嘛就是从他这儿来的。
这还不算完,巴斯德后来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要命的传染病。那会儿法国的蚕病特别严重,影响了整个丝绸产业。他就去研究,发现也是微生物引起的。他提出了一套防治方法,算是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然后就是更牛的疫苗研究了:
- 他研究了鸡霍乱、炭疽病这些,发现了减毒疫苗的原理。就是把那些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减弱,然后再注入动物体内,让它们产生免疫力。这思路简直是开创性的!
- 最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研制狂犬病疫苗。那时候狂犬病可是个绝症,被疯狗咬了基本就等死了。巴斯德冒着巨大的风险,在没有完全搞清楚狂犬病病毒(虽然那时候病毒这个概念还很模糊)的情况下,愣是把疫苗给整出来了。
- 我看到资料说,第一个接受狂犬病疫苗治疗的是一个被疯狗咬伤的小男孩,叫约瑟夫·迈斯特。当时巴斯德压力肯定巨大,万一失败了,那后果不堪设想。好在成功了!这一下子就轰动了世界。
实践总结——影响深远
扒拉完这些资料,我这心里头就一个字:服!
你看,路易斯·巴斯德这一辈子,从一个普通的化学研究者,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观察、实验、思考,硬是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奠定了免疫学的基础。他搞出来的巴氏消毒法,现在还在用;他研制的那些疫苗,救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命。被称为“微生物之父”,那真是当之无愧。
这回“研究”巴斯德的经历,对我来说就算是一次挺有收获的实践了。了解了一个伟大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也算是给自己充了充电。他那种坚持不懈、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值得咱们好好学学。以后再喝巴氏奶的时候,我肯定会想起这位老哥的贡献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