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聊聊篮球里头那个特容易让人迷糊的规矩——干扰球。这玩意儿,不管是自个儿打球还是看比赛,时不时就能碰上,有时候裁判一吹,场上场下都得愣一下,琢磨琢磨到底咋回事。
我自个儿打球、看球这么些年,也算是琢磨出点门道来了,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伙儿说道说道我是咋一步步把这规则给掰扯清楚的。
初识干扰球,一头雾水
最早接触这词儿,还是在看NBA那会儿。解说员嘴里一冒出“goaltending”或者“offensive interference”,我就犯迷糊。有时候看着明明是个好盖帽,裁判“哔”一吹,得分算!有时候明明补篮进了,裁判又“哔”一吹,球权没了!当时就觉得,这篮球规矩也太细了。
后来自己也常在野球场上混,有时候盖帽太兴奋,球刚过最高点往下掉,我一巴掌扇飞,结果就被老球痞子教育了:“小子,干扰球了懂不懂?” 那时候真是脸红脖子粗,不服气,但人家说得有鼻子有眼,我也只能认栽。
自己琢磨,区分进攻与防守
吃了亏,就得长记性。我开始特别留意这方面的判罚,也找了些规则来看,虽然那些条条框框写得挺绕,但看多了,打多了,慢慢就有感觉了。我发现,这干扰球,得分成两大块儿来看:防守干扰球 和 进攻干扰球。
先说防守干扰球。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球从最高点掉下来了,眼瞅着要进或者还在篮筐上边晃悠,你防守的哥们儿,甭管是中锋还是后卫,这时候伸手去碰球,得,响哨!进球有效,对方罚球可能还有(如果之前有犯规动作的话)。
- 关键点是球得在往下掉,而且还得在篮筐的圆柱体上面或者比篮筐高。 如果球还在往上飞,你盖了,那是好帽!如果球已经碰了篮板,但还在往上或者平着飞,你盖了,理论上也行(但实际中很容易吹,因为判断球是否在篮筐上方且下落太难了)。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球在篮筐上停着了,或者在篮筐边缘滚来滚去,这时候防守队员也不能碰,碰了也算。
然后是进攻干扰球。 这个就更直接了。你进攻队员投篮,或者队友投篮,那球只要还在篮筐上边待着,哪怕就沾了一丁点儿篮筐的边儿,你进攻方的任何人都不能去碰!
- 比如,你队友投篮,球在筐上颠,你觉得要掉出来了,上去一点,想把它拨进去,不行!这就是进攻干扰球,违例,进球也给你吹出来,球权可能还得给对方。
- 抢进攻篮板的时候得看准了,等球彻底离开篮筐的圆柱体范围,或者明显不进了,你再动手。
实践中的体会与教训
我琢磨着,这规矩主要是为了公平。以前听说有些个子特高的球员,就老守在篮筐底下,等人家球一出手,快到筐了就给你拨拉掉,那还打个啥劲儿。所以后来就有了这“干扰球”的规定,限制了一下防守球员在篮筐附近的“特权”。
我自个儿打球那会儿,就特别注意这点。尤其是抢篮板的时候,进攻篮板,球还在筐上弹,真不敢伸手,就怕裁判那哨子一响,好球变坏球。有一次我们队就因为一个兄弟太积极,球还在筐上,他给摁进去了,结果直接被吹了进攻干扰,本来稳拿的两分没了,还丢了球权,气得我们教练直跳脚。
防守也是,有时候急了眼,看那球慢悠悠往下掉,真想一巴掌扇飞,但都得忍着,等它碰筐或者明显不进了再说。不然,你辛辛苦苦防了半天,因为一个干扰球送分,那得多憋屈。
还有个小细节,就是如果球砸篮板后,明显不可能进筐了,比如砸篮板侧面或者篮脖子上了,这时候防守球员再去碰球,就不算干扰球了,因为球本身已经没有进筐的可能性了。
就是这么几条
这干扰球,说复杂也不复杂,记住几个关键点就行:
- 防守方:球在下降过程中,并且高于篮筐水平面(或者在篮筐的假想圆柱体内),不能碰。球在篮筐上,也不能碰。
- 进攻方:球在篮筐上(包括篮筐边缘、篮网被球撑开的部分),不能碰。
多看看比赛,自己再琢磨琢磨,尤其是注意裁判的手势和吹罚后的解释,慢慢就有谱了。我刚开始也是一头包,后来慢慢打、慢慢看,遇到模糊的就跟球友讨论,或者回去翻翻规则解说视频,现在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了。
今儿就先白话这么多,希望能帮到大伙儿。下次打球或者看球,再碰到这情况,心里就有数了,没准还能给旁边不懂的哥们儿解释两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