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这个米亚·法罗。我这个人,平时也看点老电影,但对很多演员也就是脸熟,名字不一定能对上号。米亚·法罗这个名字,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那部特有名的《罗斯玛丽的婴儿》,那里面她那个瘦弱、神经兮兮的样子,简直是深入人心。
前两天,也不知道咋回事儿,偶然翻到她一张早年的照片,跟电影里那种感觉又不太一样,我就好奇了,想着得好好了解了解这个人。我就开始了我的“实践探索”之旅。
我打开电脑,先搜了搜她的基本信息。好家伙,这一看,发现她出生在洛杉矶,正经的演艺世家出来的。我想着怪不得,耳濡目染肯定不一样。然后我就开始扒拉她的作品年表,这一扒拉不要紧,发现她演过的片子可真不少,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活跃在银幕上了。
我的实践第一步:重温经典与挖掘新作
我决定从她最广为人知的几部作品开始“复习”。除了《罗斯玛丽的婴儿》我又给看了一遍,那种压抑和无助感,她演的是真到位,尤其是她那双大眼睛,充满了惊恐和不安,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看完之后,我就在想,这演员可塑性得有多强。
我就去找了她跟伍迪·艾伦合作的那些电影,比如《开罗紫玫瑰》、《汉娜姐妹》。之前看这些片子的时候,光顾着品味伍迪·艾伦的叨叨叨和那些小机灵了,没太注意米亚·法罗在里面的具体表现。这回重新“审视”,发现她在这些文艺片里,那种有点神经质、又有点天真、带点知识分子气的角色,拿捏得也特别跟《罗斯玛丽的婴儿》里那个角色,简直是判若两人。
- 我特别留意了她在不同电影里的造型,尤其是发型,感觉她的短发造型还挺经典的。
- 我还去查了查她得过什么奖。结果发现,金球奖提名了好几次,也拿过一些挺有分量的奖项,说明她的演技是得到专业认可的。
实践第二步:了解银幕之外的她
光看电影,总觉得了解得还不够全面。我就寻思着,演员也是人,总有银幕之外的生活和追求。然后我就去搜了搜她的其他信息。
这一搜,发现了一个我之前压根儿不知道的点。就是她后来花了很多精力在人道主义事业上,好像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特别关注非洲儿童的权益问题。看到这些报道和她参与活动的照片,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对这个人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你想,一个演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那么高的成就,还能有这份心,去做这些跟名利不直接挂钩的事情,挺不容易的。这让我觉得,她不单单是一个会演戏的明星,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的一点感悟
经过这么一番“实践”和“记录”,我对米亚·法罗的印象,从一开始那个有点单薄的“罗斯玛丽”,变成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形象。她既有银幕上的百变魅力,也有生活中的坚持和关怀。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就像是慢慢揭开一个宝藏的面纱,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可能真的只是冰山一角。得多看,多想,多了解,才能更接近真实。这回对米亚·法罗的“探索”,也算是我自己一个学习和认知的小小实践,感觉收获还挺大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