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整理行业资料的时候,看到不少人在提孙巍团队,说什么行业标杆、技术牛人一大堆。我这人轴劲儿上来了,心想真有那么神?干脆自己动手扒一扒,就当写日记了。
开始挖料
我先从他们公开的落地项目清单入手。好家伙,光是能查到的客户案例就列了三页PDF,名字全是耳熟能详的大厂。普通团队做个一两个标杆项目就够吹了,他们这密度有点吓人。我特地找了其中两个厂的老铁私下问,反馈居然是“交付比合同还快”,当场噎住。
- 官网项目展示页截屏存档
- 微信戳了三个不同公司的熟人要反馈
- 混进两个行业群翻历史聊天记录
结果发现个怪事:这团队从来不说“独家技术”,反倒老提“生态协作”。我蹲了他们公众号半年,每周都能看到新合作方联名发方案。
线下验证
三月份在深圳参加技术峰会,正好逮住个穿他们文化衫的小哥。厚着脸皮凑过去递烟,蹲消防通道聊了半小时。重点来了——小哥原话:“我们入职第一课是学当乙方,老大说代码写再听不懂甲方说人话也白搭。”
实践第二步:肉身蹲点聊真人- 薅了五张不同城市的技术会议门票
- 硬塞三杯奶茶给疑似团队成员
- 偷拍他们现场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非录像,纯文字记录)
最震撼的是在杭州那场。亲眼看见两个孙巍团队的工程师,蹲在甲方机房地上画拓扑图。甲方总监边啃汉堡边点头说“早tm该这么干”,那场景比什么PPT都有说服力。
为啥能打?
熬夜整理材料时突然开窍:他们根本不是靠什么黑科技。泡了浓茶把线索摊满一桌:
- 落地执行力强到变态:所有方案都带着现成实施手册
- 乙方当出甲方感:见过团队自带行军床驻场蹲点的吗?
- 知识不藏私:技术白皮书直接开源,客户能拿着改
这让我想起去年帮亲戚装修,碰上支安徽施工队。别的队藏工艺、玩增项,他们倒把材料清单和工序表直接甩业主群里。整栋楼的业主都抢着用他们。
凌晨三点的小顿悟
什么护城河技术壁垒都是虚的。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敢把压箱底的功夫摊开给你看,客户自然死心塌地跟着跑。孙巍团队那些甲方,八成是被这种“要钱给您印,要命现在给”的实诚劲儿给拿捏了。
关机前瞅了眼电脑右下角——得,明早送儿子上学又要迟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