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个事儿,跟我自个儿瞎折腾的一个实践有关系,我管它叫“陈金刚”式攻略法。别误会,不是说我要去当教练或者踢球,主要是从陈指导身上学到点东西,用在自个儿的生活和工作里头。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前阵子,我手头堆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活儿,有的是工作上的,有的是家里领导安排的,还有些是自个儿想弄又一直拖着的。每天看着那个清单,就跟看中超积分榜垫底的队伍似的,愁!压力山大,效率低下,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就寻思,这不行,得想个辙。
那天偶然翻看以前的体育新闻,又看到了陈金刚指导的消息。我想起当年他带领亚泰,那真是从不被看好的局面,硬生生打出了一片天。尤其是他那种“攻势足球”的理念,甭管对手多强,咱也得主动出击,争取掌握主动权。我就琢磨,这劲头,这思路,能不能用到我这堆破事儿上?
我的“陈金刚”式实践启动
说干就干,我决定把陈指导那套“战术思想”挪过来用用看。
第一步:摸底,把所有“球员”(任务)都拉出来溜溜。
我拿了个大本子,把我脑子里所有待办事项,不管大小,不管急不急,一股脑全写了下来。写完一看,嚯,还真不少,跟一个足球俱乐部的大名单似的,前锋后卫中场守门员,啥都有。
第二步:分析“球员”特点,制定“首发阵容”和“战术打法”。
我就学着陈指导排兵布阵。我把这些任务分了分类:
- “前锋型任务”:这些就是那些最重要、最紧急,或者完成后能给我带来最大成就感、能打开局面的任务。这些必须是“首发”,得优先解决。
- “中场型任务”:这些任务也重要,但可能需要持续推进,或者依赖“前锋”打开局面后才能更好地跟进。它们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 “后卫型任务”:这些可能是一些琐碎的、常规性的,或者截止日期比较靠后的任务。它们也得做,但可以放在后面,确保大后方稳定就行。
- “替补奇兵”:还有一些小任务,可以在完成一个大任务后,作为调剂或者填补零碎时间用。
我的“战术”核心就是“攻势足球”——主动出击,先啃硬骨头,把那些“前锋型任务”往前顶。
第三步:吹响“进攻”号角,执行!
制定好策略后,我就开始“比赛”了。每天早上,我先看我的“首发名单”,挑一到两个“前锋型任务”作为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就像球队上半场要力争进球一样。完成一个,就在本子上重重地划掉,那感觉,跟进了个世界波似的,爽!
遇到难啃的,我就想,陈指导带队遇到强敌,不也得想办法突破嘛我就把大任务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来,就像一次次短传配合,慢慢渗透。
第四步:中场调整和赛后复盘。
每天干完活,或者一个阶段性任务完成后,我都会简单“复盘”一下。看看今天的“战术”执行得怎么样,哪些地方效率高,哪些地方卡壳了。是不是有的“球员”状态不好(比如某个任务比预想的难),需不需要调整一下明天的“阵容”和“打法”。
实践下来,效果咋样?
你还别说,这么一折腾,效果是真不赖!
以前看着一堆事儿就烦躁,现在感觉像是在玩一个策略游戏。主动性明显提高了,不再是被任务推着走,而是我主动去安排它们、解决它们。清单上的任务一个个被划掉,那种成就感,别提多带劲了!
而且因为有了清晰的“战术部署”,焦虑感也少了很多。我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可以稍微放放,心里有底,就不慌了。
这也不是说就一帆风顺了。有时候也会有“久攻不下”或者“后防失火”(突然冒出紧急任务)的情况。但这种“陈金刚”式的积极主动、讲究策略的方法,确实帮我把之前那种混乱的局面给理顺了不少。
我觉得陈金刚指导那种精神和战术智慧,不仅仅适用于足球场。咱们普通人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有时候换个思路,学学这种“攻”的精神,主动规划,主动出击,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至少我自个儿是尝到甜头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