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弗卡,那话可就长了。总有人跑来问我:“老哥,那法国喇叭真有那么神吗?到底该怎么挑?”说实在的,这玩意儿真不是光看看参数、翻翻测评就能明白的。我自己个儿折腾弗卡的经历,那可真算是一堂扎扎实实的实践课。
那都得从好些年前说起了。那时候我自个儿弄了个小录音棚,不是啥特豪华的地儿,但对声音这块儿,我们是挺较真的。棚里本来也有监听箱子,我自个儿觉得还过得去。结果,我一哥们儿,纯纯的器材发烧友,三天两头跟我吹他那套弗卡。“你真得听听这个,哥们儿,就跟眼前蒙的一层纱被揭掉了似的!”他老这么说。我压根没当回事儿,觉得那么贵的东西,八成都是炒作,你们懂的。
初次“过电”
但这好奇心,它就跟猫抓似的,挠得你不行。有回我去一个设备展,正好有个弗卡的试听室。我心想闲着也是闲着,进去瞅瞅呗。结果一进去,人家放了几首我熟得不能再熟的曲子……我勒个去!我那哥们儿还真没瞎说。那清晰度,那细节——感觉就像头一回听那些歌一样。以前压根没注意到的好多小东西,混音里那些细微的动静,一下子全蹦出来了。就那一耳朵,心里就长草了。不过一看那价钱,啧啧,对我那小破棚来说,简直就是座山。
选择的痛苦(还有预算的挣扎)
然后,就开始攒钱。然后就是各种查资料、各种听。这“实践”过程可就正式开始了。我可不想闭着眼就买对最贵的,然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我想买的是那对最“对的”。那段时间,一到周末我就泡在各种音响店里,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像个光看不买、瞎打听的,毕竟兜里钱不够,人家销售有的挺客气,有的那白眼翻得,啧。脸皮就是这么练厚的。
我听了不少型号,从他们家相对“入门级”(如果那也能叫入门的话)的,一直到比我那破车还贵的。
我每次都揣着自个儿的CD,都是我听得滚瓜烂熟的曲子。这点很重要,伙计们。别光听店家给你放他们准备好的那些“口水歌”。
我努力去分辨我听到的东西。是真的还是仅仅是“不一样”?那种听起来特“亮”的高音,听一个钟头会不会耳朵累?
那过程可真够磨人的。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寻思着我原来那箱子也“够用”了。网上的论坛也是乱七八糟——有用的建议有,但更多的是各家粉丝互喷,还有些人为根线材吵得跟生死攸关似的。有时候真挺烦人的。
下水和漫长的学习
我总算是定下来一对。不是最顶级的,但对我那棚子来说,绝对是鸟枪换炮了。把箱子搬回去弄又是一通折腾。房间声学处理,我的天,那又是另一个大坑了。这对箱子太“实诚”,把你房间声音的毛病照得一清二楚。得,又得学,又得调。什么吸音棉、扩散板……感觉自个儿快成半个声学工程师了。
我折腾弗卡这一路下来,真正体会到的是:这事儿不仅仅是箱子本身。关键是学会怎么去“听”,去理解声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明白好器材也只是整个链条里的一环。你的房间、你的音源,甚至是你自个儿的耳朵和你习惯听的东西——这些都影响巨大。
到底值不值?
现在还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一般的回答都是:“看情况。”你要是预算够,又真心想在声音上较较真,而且愿意花心思把它们伺候那弗卡确实能给你带来惊喜。它们实打实地帮我把混音质量提上去了,因为我能听清以前听不清的细节。但它们也不是神丹妙药,救不了一首烂录音,也改变不了一个糟糕的房间。
我从这事儿里学到的,不光是关于弗卡,更是关于整个音响这摊子事儿。这就是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没有终点。有时候,最贵的器材,如果跟你不对付,或者不适合你的空间,那也不是“最好”的。我这回折腾弗卡,绝对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实践经验,算是一堂深刻的“音频现实主义”教育课。真是花钱买经验,也学了不少东西。不过话说回来,混音质量确实上去了。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