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NBA这赛制。一看球就爱琢磨,尤其是这几年NBA规则变来变去的,不搞明白还真有点看不懂热闹。
常规赛,就是打底的
最早我刚看NBA那会儿,赛制相对简单。主要就是常规赛。那时候我就知道,每支球队都得老老实实打满82场比赛。赢一场算一场,输一场也记着。这82场打下来,东西部联盟各自按胜率排个名次。这就像是打地基,你常规赛打得排名靠前,季后赛就有主场优势,甚至能不能进季后赛都看这个。
我记得那时候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刷刷比分,看看自己喜欢的球队排第几了。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也是积累期待的过程。
季后赛,才是真刀真枪干
常规赛打完了,重头戏就来了,那就是季后赛。东西部各自取前八名,捉对厮杀。这个阶段我可是场场不落。七场四胜制,谁先赢四场谁晋级。一轮一轮淘汰,输了就回家钓鱼。这个过程紧张刺激,球员们也是拼了老命。那时候的季后赛,感觉就是硬碰硬,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我经常会提前画个对阵图,自己预测哪队能赢,哪队是黑马,猜中了就跟朋友吹半天牛。
后来花样就多起来了
看了这么多年球,我发现NBA官方也挺能折腾的,总想搞点新花样出来,让比赛更好看,更有悬念。
第一个大变化,我印象深的就是附加赛 (Play-in Tournament)。刚出来那会儿,我还特意去查了查规则。简单说,就是常规赛打完了,不像以前第七、第八名直接进季后赛了。现在是第七名跟第八名打一场,赢的直接第七。输了的,再跟第九名和第十名之间的胜者打一场,赢了的当第八。我一开始还觉得这有点复杂,这不是给排名靠后的球队“续命”嘛但实际看了几场,你别说,还真挺刺激!常规赛几轮为了争夺附加赛资格,那打得是相当激烈,有点提前进入季后赛的感觉。
然后,这两年又冒出来个季中锦标赛 (In-Season Tournament)。这个我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后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是把常规赛里的一部分比赛,拿出来算作这个锦标赛的成绩。所有球队分成几个小组打单循环,小组第一出线,再加上几支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打单败淘汰,决出个季中赛冠军。为了这个比赛,联盟还特意设计了花里胡哨的新地板。我琢磨着,这大概是为了在漫长的常规赛中间增加点看点和话题,让球员们也多个盼头,毕竟有额外的奖金。这些比赛的胜负,也同时计入常规赛战绩,倒也不算完全独立出来。
我发现自己也得与时俱进,不然跟年轻球迷聊天都快跟不上节奏了。每次有新规则,我都会先自己琢磨琢磨,看看它对比赛格局有啥影响。
全明星周末,就是个大派对
这个严格来说不算“赛制”的核心竞争部分,更像是一个赛季中期的球迷回馈和球员放松的大派对。有新秀挑战赛,有技巧、三分、扣篮这些单项赛,是全明星正赛。这个我每年都看,就是图个乐呵,看看球星们表演,放松一下心情。规则也变过几次,比如队长选人啥的,增加了点趣味性。
为啥我琢磨这么细?
也没啥特别高深的原因。就是因为喜欢看球呗,一看就是二十多年。从最开始只知道常规赛、季后赛,到后来慢慢接触附加赛、季中锦标赛这些新玩意儿。我这人有个习惯,遇到不懂的就想弄明白。每次NBA一宣布点啥新规则、新赛制,我就自己上网查查资料,看看解读,再结合实际比赛看看效果。有时候还会跟几个老球友在微信群里讨论半天,分析这么改对哪些球队有利,对比赛观感有啥影响。
这过程就像自己做实验一样,先了解理论,再通过看比赛去验证和感受。时间一长,这些东西自然就刻在脑子里了。说白了,就是个老球迷的自我学习过程。你不把它搞明白,看球都看得云里雾里,跟人聊天也插不上话,那多没意思!每次联盟一有新动作,我就得赶紧跟上,不然就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这琢磨的过程,也算是我自己的一种实践和记录,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