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萨斯,我这记忆一下子就给拉回去了,那会儿我还在上学,年纪不大,但那事儿闹得是真不小,全国上下都紧张兮兮的。今天我就跟大家唠唠我那段儿的“实践”经历,也谈不上啥主动实践,更多是被动经历和观察记录。
最初的风声
我记得大概是零二年底零三年初那阵子,就听大人模模糊糊地说广东那边有个什么怪病,会传染,还挺厉害。那会儿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手机都还是蓝屏诺基亚,上网也不方便。所以我们这些小孩儿也没太当回事,觉得离自己远着。
紧张气氛的蔓延
情况不对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新闻里开始越来越多地报道,学校里也开始有些动作了。我记得老师开班会,第一次提到了“非典型肺炎”这个词,后来又听说了“萨斯”这个洋气的音译名。那时候,空气里都感觉弥漫着一股紧张的味道。大家开始抢购板蓝根、白醋,说是能预防。我家也买了好多,我妈天天在家用醋熏屋子,那味道,现在想起来都呛得慌。
生活上的大变化
很快,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彻底被打乱了。我的“实践”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些变化来的:
- 戴口罩: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一夜之间,大街上几乎人人都戴上了厚厚的口罩。一开始还觉得新鲜,戴久了真是憋得难受,尤其是夏天,捂得一嘴汗。
- 量体温:进出校门、商场、小区,哪儿哪儿都得量体温。额温枪那时候还没普及,都是水银体温计,有时候一排人等着夹体温计,那场面也挺壮观的。
- 学校的措施:我们学校也严阵以待。每天晨检午检,上报体温。后来情况再紧张点,学校就干脆停课了。那可真是头一回经历因为疫情放长假,但心情一点也不轻松。
- 消毒:公共场所的消毒水味儿特别浓。家里也是,我妈天天拿着稀释的消毒液擦来擦去,生怕病毒有可乘之机。
- 信息的获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新闻,了解最新的疫情通报。数字的每一次跳动都牵动人心。那会儿还没微信微博,主要靠电视和报纸。
那段日子的感受
那段时间,心里是有点慌的。特别是听到身边或者哪个城市又出现了病例,那种不确定性和对未知的恐惧,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深刻。我记得有一次,我稍微有点咳嗽,我爸妈紧张得不行, 赶紧给我量体温,各种观察,生怕是“中招”了。那会儿,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人神经紧绷。
停课在家,也不能随便出去玩,大部分时间就是闷在家里。那时候娱乐活动也少,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在线的东西。我就看看书,看看电视,有时候也帮家里干点活。感觉整个社会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街上人也少了,车也少了,特别安静。
终于过去了
后来大概是夏天快到的时候,疫情慢慢得到了控制。新闻里通报的数字越来越少,清零了。当听到可以复课,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的时候,那种感觉真是如释重负。 我记得重新回到学校,看到久违的同学和老师,大家都有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现在回过头看,那段经历虽然难熬,但也算是一次特殊的“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整个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普通人是如何应对的。也让我更珍惜现在平稳安定的生活。那段记忆,虽然过去快二十年了,但提起来,还是历历在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