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阿拉梅”,一开始我也没给它起这么个名儿。就是最近闲着没事,想自己动手做点小东西,琢磨来琢磨去,就搞了这么个玩意儿。后来做出来觉得还挺像那么回事,就随口叫它“阿拉梅”了,没啥特别意思,就是个代号。
最初的念头和准备
这事儿得从上个月说起。当时刷手机,看到人家做的那种小小的、有点抽象感觉的摆件,一下子就心动了。觉得摆在桌子上或者书架上,肯定特有感觉。心想,这玩意儿看起来也不难嘛我也能试试!
说干就干。我先是在网上搜罗了一堆图片,看人家都是怎么做的,用了些啥材料。大部分好像都用的是那种叫什么超轻粘土还是软陶的,我也没分太清,就随便买了几包颜色看起来顺眼的。
工具嘛也没买啥专业的,就找了家里几根牙签、一把小刻刀,还有我闺女玩剩下的几根塑料小棍子,凑合着用。
磕磕绊绊的制作过程
材料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动手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原以为捏个形状出来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结果那粘土在我手里根本不听使唤。要么太软,一碰就塌;要么太干,揉几下就裂开。颜色搭配也是个大问题,一开始我弄出来的东西,颜色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红配绿,黄配紫,自己都看不下去。
头几个“阿拉梅”的雏形,基本上都是废品。不是东倒西歪站不住,就是奇形怪状,跟我想要的那种感觉差了十万八千里。那时候真是有点泄气,心想我是不是没这个天赋。
- 第一批: 软趴趴,不成形,直接扔了。
- 第二批: 颜色太丑,造型也怪,看着就闹心。
- 第三批: 稍微好点,但细节处理还是不行,毛毛躁躁的。
不过咱这人就是有点犟脾气,越是不行,越想把它搞定。我就不信了!
于是我又回头去看那些教程和图片,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人家是怎么揉泥的,怎么上色的,怎么做支撑的。还特地找了几个视频,放慢了看人家的手法。慢慢地,好像摸到点门道了。
总算有点样子了
后来我发现,关键还是得多练,手感这东西得慢慢培养。还有就是不能急躁,得一点点来。比如那个粘土,得先充分揉匀了,湿度也要控制颜色也不能瞎配,得先想好整体色调,再一点点调和。
我开始尝试做一些简单的造型,从小件开始。先不追求多复杂,把基础的形体捏准了再说。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有时候一个小部件,我能反复捏上十几次,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慢慢地,做出来的东西开始有点“阿拉梅”的那个味道了。虽然还比不上人家专业的,但至少自己看着顺眼多了。朋友来家里看到,还夸说挺别致的,问我在哪儿买的,那一刻心里还挺美滋滋的。
一些小体会
现在桌子上摆着几个我做的“阿拉梅”,虽然手工痕迹还挺重,但每一个都记录了我的瞎折腾。感觉这过程比结果重要。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慢慢上手,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有时候想做什么事,别想太多,先动手干起来再说。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慢慢摸索,总能找到点乐趣和成就感。这个“阿拉梅”算是给我最近生活添了点小乐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