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得从好几年前说起了。那会儿我,就特别拧巴,认死理儿。总觉得自个儿那套东西是最好的,别人说啥都听不进去。
那会儿我在一个项目上,死抱着一套老方法不放。同事都劝我试试新的,说效率高,效果我?梗着脖子,“不用!我这套用了十年了,熟门熟路,错不了!”结果?项目进度拖后腿,做出来的东西也不如人家的。那段时间,真是灰头土脸的,开会都抬不起头,晚上都睡不好觉,老琢磨这事儿咋就这么不顺?
后来有一次,带我的老师傅,也是个老好人,看我实在太憋屈了。他没直接批评我,就泡了杯茶,跟我闲聊,聊着聊着就说:“小子,我年轻时候也跟你一样犟。吃了亏才明白,有时候不是咱不行,是咱手里的家伙什儿该换换了。”然后他顿了顿,笑着问我:“你看过那个美国人写的小故事没?就是那个奶酪的。”
我当时一愣,这话有点意思。回去我就琢磨,奶酪?家伙什儿该换换了?这不就是那个…那个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那本小册子里的事儿嘛《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好多年前看过,当时没太当回事儿,觉得就是个哄小孩的小故事。
这回可不一样了。 我把那小故事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特别是那几个小人儿,有的害怕变化,有的到处找新的。你还别说,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咱不能老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咱也得跟着变不是?老守着那可能已经发霉的“奶酪”,饿死的还是自个儿。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放下那些固执的想法。说真的,一开始挺难受的, 像戒烟似的,总觉得不踏实。但慢慢地,我发现,诶,路子宽了,机会也多了。具体来说:
- 我开始主动去了解那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不再下意识地抵触,甚至会去参加一些分享会。
- 遇到问题,也愿意听听团队里年轻人的想法,不再摆老资格,有时候他们的点子还真挺管用。
- 甚至开始享受学习新东西的过程,感觉自己又活泛起来了,脑子也没那么僵了。
现在日子也顺当多了,工作上也有了新起色,跟同事关系也融洽了不少。
你说这“美国约翰逊”,具体到斯宾塞·约翰逊这个人,他那本小破书,还真不是瞎掰。有时候,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最管用。关键是咱得往心里去,得去琢磨,去实践。不能光看完就完了,得真刀真枪地在自个儿身上试试,才知道那滋味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