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齐奥尔科夫斯基这名字,我一开始也就是在一些讲航天的零碎文章里头瞅见过几眼,模模糊糊知道是个挺早的人物。具体干了有啥厉害的,咱也说不上来,就觉得是个外国老头儿呗。
后来有一次,也不知道是哪天闲着没事儿干,我又瞅见这名字了。当时就跟魔怔了似的,突然就特想弄明白,这老哥们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老有人提他。于是乎,我就开始了我这个小小的“实践”——上网各种扒拉他的资料,想看看他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干的事儿。
我这一扒拉,还真挖出不少东西
您猜怎么着?这位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全名叫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个俄国人,后来也算是苏联的科学家了。他的人生,开头就不太平坦。九岁那年,得了个猩红热,结果耳朵几乎听不见了。你想想,那个年代,听不见,上学得多费劲!他基本上是靠自个儿啃书本,硬是把中学大学那些数理课程给学完了。这份毅力,我是真服气。
学完了他还当了中学数学老师。教书育人挺好呗,可他这脑子,压根没闲着。他开始琢磨怎么能飞出地球,去宇宙里溜达溜达。那会儿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飞机都还是个稀罕玩意儿!他就开始写文章,像是1883年那篇《外层空间》,里头就探讨用喷气装置上天的可能性。我寻思着,这不就是火箭的雏形思路嘛
他最牛的,我觉得有这么几件大事儿:
- 在1903年,他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 这篇文章可了不得,里头正儿八经地提出了用液体燃料的火箭,还画了设计图,更重要的是,他推导出了一个公式,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算火箭能飞多快,能达到啥速度。这玩意儿,算是给后来的火箭研究打了个坚实的地基。
- 他还写了不少科幻小说,什么《在月球上》、《宇宙在召唤》、《在地球之外》。我一开始以为他就是个科学家,没想到还是个科幻作家。后来琢磨了一下,他估计也是想通过这些故事,把他那些超前的宇宙航行想法给更多人讲明白。这招儿高!
- 他一辈子写了得有七百多篇论文和著作,不光是理论,还琢磨过燃气涡轮发动机,怎么让航天器在别的星球上安全降落这些实际问题。真是一辈子都扑在这上头了。
影响那是相当深远
你想,他这些个理论和想法,在当时得有多超前?估计好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觉得他是异想天开。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嘛后来苏联那个搞火箭特别牛的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年轻的时候就深受他的影响,俩人还认识。没有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些早期的理论铺垫,哪有后来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那可是人类历史上头一回!
大伙儿都管他叫“宇航之父”,这名头可不是白给的。他真的是凭着自个儿的钻研和想象力,为人类走向宇宙打开了一扇理论的大门。
我这回“实践”下来,对齐奥尔科夫斯基算是有了个比较立体的认识。从一个听力不好的孩子,靠着自学成为一代大师,还为人类的太空梦奠定了基石,这过程本身就够传奇的了。他1935年就去世了,活了78岁。后来苏联为了纪念他,还专门设了个“齐奥尔科夫斯基金质奖章”,月球上还有个环形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待遇,也算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了。
以后再看到“齐奥尔科夫斯基”这几个字,我脑子里就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了,而是一个在书斋里埋头苦干,在想象中遨游星际的执着老头儿形象。这趟“扒拉”实践,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