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卡尔马龙”这个事儿,是我自个儿瞎琢磨的一个实践代号,跟打篮球没太大关系,主要是取他那个硬朗、能扛、持续输出的劲儿。
事情得从头说起。前段时间,我就感觉自个儿干活有点儿不得劲,效率时高时低的,特别不稳定。脑子里就想着,得找个法子,让自己像个靠谱的机器一样,稳定地产出点东西来。正好那阵子看了一些关于卡尔马龙的资料,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斯托克顿那对组合,十几年如一日地稳定,还有马龙那身板,看着就结实耐用,风雨无阻送信的“邮差”嘛
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学学他这种精神?定个目标,然后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着头皮每天都得完成点啥。不求多,但求稳,就跟“邮差”送信一样,每天都得送到。
于是我就开始实践了。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小任务,都是日常工作或者学习上的一些事儿。比如,每天必须看多少页书,或者写多少字的代码,或者完成几个固定的工作流程步骤。听起来简单?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第一周,那叫一个带劲。每天早上起来,想着“我是马龙”,得把今天的“球”给投进去。还真挺管用,确实逼着自己完成了不少平时可能拖拖拉拉的事儿。感觉自己特像那个肌肉发达的硬汉,扛着任务往前冲。
但好景不长。坚持这玩意儿,真不是光靠一时热血就行的。到了第二周、第三周,就开始有点儿疲了。有时候,就是不想动弹,或者被别的事儿一打岔,原定的计划就完不成了。心里那个“卡尔马龙”的小人就开始打架,一个说“不行,得坚持,邮差不能断班”,另一个说“算了,歇一天也没啥”。
我还试着找了个“搭档”,就像斯托克顿那样,互相监督。拉了个哥们儿一起搞,他监督我,我监督他。结果?没几天,我俩就变成了互相“放水”。今天你给我找个理由,明天我帮你开脱一下。这“犹他双煞”组合,在我们这儿彻底成了“放羊二人组”。
实践下来的感受
折腾了大概一个月,我得说,这个“卡尔马龙实践”效果也就那样。确实,硬逼着自己干活,是能提高点效率,尤其是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能有个最低保障。但是,想完全复制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稳定性和硬度,太难了。人毕竟不是机器,有情绪波动,有身体极限。
我发现,光强调硬扛和持续输出,有点儿一根筋。马龙能成功,不光是他自己能打,还有斯托克顿的配合,有整个爵士队的体系支撑。我这单打独斗,还没个靠谱的“助攻手”,硬撑着确实累。
- 优点: 在状态差的时候,能逼自己一把,保证基本的产出。
- 缺点: 容易疲劳,缺乏灵活性,而且没有外部支持的话,很难长期坚持。
这“卡尔马龙”实践,算是给我提了个醒。硬朗和坚持是好事,但不能蛮干。还得结合实际情况,找对方法,该休息休息,该调整调整。不能光想着当“邮差”,忘了自己也是个需要加油和保养的普通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