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看到满屏巴洛特广告,奶茶杯印得比明星写真还精致,我心说这牌子到底啥来头?立马打开电脑开扒。
第一步:搜它老底
键盘敲得噼里啪,结果百度百科就两行字,说是个“新锐国货品牌”,这跟没说有啥区别?我又翻墙去谷歌,外网连个影儿都没有。心里咯噔一下:该不会是个空壳公司?
第二步:装顾客套情报
直接杀进他们官网找客服,假装要加盟。那边话术一套套的:“咱们采用德国工艺,原材料进口自阿尔卑斯山...” 我打断问具体代工厂名字,对面突然卡壳,憋半天说“商业机密”。得,这水够浑。
转头注册了个试喝会员,付了9块9运费。三天后收到个皱巴巴的快递盒,撕开一看:奶茶粉包装印着委托方是巴洛特,生产方却是河北XX食品厂——这厂子我熟!去年还代工过三无麦片!
第三步:线下当侦探
跑商场专柜看实物,摸着杯子质感跟宣传图差十条街。柜姐吹得天花乱坠:“这杯子能降解,埋土里三个月就化!” 我指着标签小声问:“姐,这不明写着PET材质吗?” 她脸唰地黑了。
翻吊牌更离谱:
- 宣称意大利小牛皮的钱包,产地广州白云
- 399的墨镜,同款批发市场45块
- 爆款奶茶成本拆解下来不到3块
暴击:遇见前员工
本来都打算收工了,结果在隔壁奶茶店撞见个吐槽的妹子。她去年在巴洛特干过运营:“哪有什么研发部?老板带着小姨子天天改PPT!” 据说连广告片里的雪山工厂都是P的,实际仓库在城中村洗车行二楼。
最绝的是离职时还被逼签保密协议,违约要赔五十万。妹子气得直拍桌:“他们抖音直播说卖断货,库存压了三仓库,老鼠都在里面搭窝了!”
回家路上看见地铁广告屏还在播巴洛特大片,背景乐放得跟好莱坞似的。摸兜里还剩半包试喝装,刚想扔,被五岁侄子抢去当玩具粉玩了——这大概就是巴洛特最真实的用户场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