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士气”这东西,真是玄乎得很。以前我带个小团队的时候,就实实在在地经历过一次。那段时间,整个组里气氛就是不对劲,感觉特别沉闷。
起初的状况
具体是啥时候开始的,我也记不清了。就感觉,大家上班都不怎么说话,对着电脑屏幕发呆的时间变长了。以前偶尔还会开开玩笑,那会儿也没了,茶水间碰到都只是点个头。活儿,也不是不干,但就是拖着,没啥激情,感觉就是应付差事。开周会的时候,问大家有没有问题,底下鸦雀无声,或者就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最明显的是啥?就是互相推诿的事情变多了。以前大家还挺主动互相补位的,那段时间,稍微沾点边不完全是自己职责范围的,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的,就慢吞吞地做,质量也保证不了。
我当时咋做的
我看着这情况,心里也急。这团队要是散了,项目咋整?我就开始琢磨,得想点办法。我也没啥高招,就觉得是不是大家太累了,压力太大?
- 第一步:尝试沟通。我找了几个人单独聊了聊,也没搞得很正式,就是吃饭的时候或者抽烟的时候顺口问问。结果?大部分人都不就说“挺好的”、“没事”、“就那样呗”。根本问不出个所以然。有那么一两个倒是抱怨了几句,但说的也都是老问题,什么任务重、需求老变,感觉也不是导致士气突然低落的关键。
- 第二步:搞点“福利”。我想着是不是得给大家点甜头?我就自己掏钱,买了点零食饮料放茶水间,还提议周末要不要一起聚个餐或者搞个活动。零食倒是消耗挺快,但吃完该咋样还咋样。聚餐,响应的人也不多,也就不了了之了。感觉就是,大家好像对这些“小恩小惠”不太感冒。
- 第三步:抓考核?当时也想过是不是要抓一下绩效,给大家上点压力。就是网络上说的那种,定目标,严考核。但我自己琢磨了一下,感觉当时那个状态,硬上考核,估计会适得其反,矛盾可能更大。本来就人心不稳,再来个高压,怕是直接有人撂挑子不干了。所以这条路,我没敢走。
后来的转机
后来有一次,因为一个紧急的线上问题,需要几个人临时加班处理。我也是跟着一起弄。弄到半夜,问题解决了,大家虽然累,但看得出来都松了口气。我就顺势提议去吃个宵夜。
就在吃宵夜的时候,几杯啤酒下肚,大家话匣子才慢慢打开。原来,前段时间公司有个调整,虽然没直接影响我们组的业务,但是大家听到各种小道消息,感觉自己做的东西没啥前景,随时可能被边缘化。加上之前有个项目,大家辛辛苦苦搞了很久,因为高层决策被砍了,也没个说法,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这些事儿,平时没人说,但都压在心里。
我这才明白,士气低落,根子不在累不累,也不在钱多钱少,是大家心里没底,感觉没奔头,还受了委屈。
的体会
知道了症结就好办了。第二天,我就找了个机会,把了解到的情况(当然隐去了具体是谁说的)跟大家开诚布公地聊了聊,也说了说我自己对公司战略的理解,以及我们部门现在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虽然有些话可能有点“画饼”的嫌疑,但我是真诚地把我看到的、想到的都说了。对于之前项目被砍的事情,我也代表管理层(虽然我级别不高)跟大家道了个歉,承认当时沟通确实不到位。
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多跟大家同步信息,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尽量透明。活儿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但得让大家知道为啥干,干完了有啥用。再有就是,谁做出了成绩,哪怕是很小的改进,我都会在会上或者邮件里公开表扬一下,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工作是被看见、被认可的。
慢慢地,大概过了一两周,组里的气氛确实缓和了不少。大家说话也多了,互相帮忙的情况也回来了。虽然工作还是很忙,但那种沉闷、压抑的感觉少了很多。
所以你看,搞“士气”这玩意儿,花里胡哨的东西可能没啥用,关键还是得找到大家心里那个疙瘩,然后真诚地去沟通,去解决。有时候,可能就是需要多点透明度,多点认可,让大家心里踏实点,觉得干活有劲儿,这就够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