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今天咱们聊聊“巴斯卡”这事儿。不是那个哲学家,也不是那个物理学家,我说的是我以前捣鼓过的一个东西,勾起了点回忆。
事情得从我前几天收拾书房说起。翻箱倒柜的,从一个旧纸箱底摸出来几本大学时候的专业书,还有几张看样子就很有年头的软盘。其中一本就是讲编程的,翻开一看,里面全是些现在年轻人估计都没听说过的代码,用的就是那个叫Pascal的语言。
折腾旧玩意儿
看到这玩意儿,我这心里就有点痒痒。想当年,我学的第一门正儿八经的编程语言就是它。那时候,学校机房里清一色的“大头”电脑,我们对着那个经典的蓝底白字的Turbo Pascal界面,一坐就是一下午。
心血来潮,我就想在现在的电脑上试试,看还能不能跑起来。你还别说,这事儿还真费了我点劲儿。现在的Windows系统哪还认这些老古董。我先是找了个虚拟机,装了个XP,结果还是不行。后来想起来,得用DOS模拟器,捣鼓了半天,总算在DOSBox里把那个熟悉的蓝色界面给弄出来了。
看着屏幕上那个 `Program Untitled;` `begin` `end.` 的结构,真是感慨万千。我试着敲了段最简单的代码:
- 先定义程序名:`program Hello;`
- 然后是代码块:`begin`
- 输出一句话:`writeln('哥们儿,好久不见!');`
- 结束:`end.`
编译,运行,成了!屏幕上真的打出了那行字。那一瞬间,感觉好像回到了二十年前。
当年的实践和想法
那时候用Pascal干嘛?主要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如算算数学题,搞点简单的排序,最多就是做个控制台的“猜数字”小游戏,或者管理个简单的通讯录。那时候觉得能让电脑按我的想法跑起来,简直太神奇了。
说真的,Pascal这语言,结构那叫一个严谨。变量得先在 `var` 部分声明好类型,过程和函数也要规规矩矩定义。不像现在有些语言那么灵活,写起来是有点啰嗦,稍微不注意,编译器就给你报错。但反过来说,也正是这种严格,逼着我们这些初学者从一开始就得养成规范的代码习惯,思路得清晰。
我还记得当时为了搞明白一个递归算法,用Pascal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在纸上画流程图,折腾了好几天。虽然过程挺痛苦,但跑通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实打实的。
如今的看法
折腾完这一通,我也冷静下来想了想。现在再让我用Pascal去开发个什么实际应用,那肯定是不现实了。它的库太少了,跟现在的网络、图形界面、数据库这些东西基本脱节,生态环境跟现在的主流语言没法比。
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就一无是处。我觉得,它对于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比如程序结构、数据类型、过程化思想,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就像是学武术必须先练的马步,虽然看着简单甚至有点笨拙,但能帮你打好底子。
今天捣鼓这个“巴斯卡”,更多的是一种怀旧,也是对自己过去学习经历的一次追溯。技术这东西,更新换代确实快得吓人,但有些最核心的逻辑和思想,一直都在那里,换汤不换药。搞清楚这些底层的东西,比追赶时髦可能更重要点儿。
行了,今天就唠叨这么多。纯粹是个人的一点实践记录和瞎琢磨,希望能给你也带来点啥想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