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自个儿琢磨了一下投资这事儿,特别是基金这块儿。一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看着那一堆堆的名字和数字,头都大了。后来听人老念叨一个词儿,叫“夏普指数”还是“夏普比率”来着,说是挺重要的一个玩意儿。
我就挺好奇,这东西到底有啥用?于是我就开始自个儿折腾,想搞明白它。
我是怎么开始了解这东西的
最开始嘛就是到处看。网上搜,看人家咋说的。说法挺多,但都提到一点,就是这夏普指数好像是越高越说是什么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听着就挺专业,有点懵。
光看理论不行,我这人就喜欢实践。我就打开我那炒股软件,还有一些基金平台,去找这个“夏普指数”。找了半天,还真有!不是每个平台都显眼,有些得点开基金详情,往下拉好几页才能瞅见。
实际操作找数据
找到了就好办了。我选了几只我关注的,同类型的基金,把它们的夏普指数都记下来。比如:
- 基金甲:夏普指数 1.5
- 基金乙:夏普指数 0.8
- 基金丙:夏普指数 1.1
看着这些数字,我就想,按“越高越好”的说法,那是不是基金甲最基金乙最差?
琢磨这数字背后的意思
但就爱刨根问底。光知道“高好”还不行,得知道它为啥高就我又回去看那些解释,结合着我找到的实际数据琢磨。
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玩意儿大概意思就是说,你承担一份风险,能换来多少“超额”的回报。啥叫超额回报?就是比你把钱存银行或者买国债那种几乎没风险的投资,多出来的那部分收益。
你想,担惊受怕地投了钱,上下波动跟过山车似的(这就是风险),赚的还没银行利息多,那不成傻子了嘛夏普指数高,就意味着这只基金过去一段时间,在控制风险(波动)方面做得比较或者说,它冒的那些风险,确实给带来了比较可观的回报。
打个比方,就像开车,两个司机都从北京开到上海。一个司机开得飞快,各种急加速急刹车(风险高),早到了半天(收益高)。另一个司机开得稳稳当当(风险低),但也按时到了(收益也还行)。夏普指数就像是评价你这趟开下来,“值不值”。那个开得飞快的司机,如果他的“早到半天”带来的好处(比如赶上重要会议)远远大于他冒险的成本(油耗高、车损大、精神紧张),那他的“夏普指数”就高。如果他瞎开一通,结果就早到10分钟,还差点出事,那就不值了,夏普指数就低。
我现在的用法
搞明白了之后,我心里就有谱了。现在我看基金,就不只看它过去赚了多少钱(历史收益率)。我还会把这个夏普指数拉出来遛遛。
我的步骤大概是这样:
- 先定大方向: 我要投啥类型的基金?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
- 初步筛选: 在同类型里,看看历史业绩,别太差的。
- 重点看夏普: 把业绩还不错的几个拉出来,重点比较它们的夏普指数。在业绩差不多的情况下,我肯定倾向于选那个夏普指数高一点的,感觉同样的风险下,它好像更能“赚”。
- 再看看别的: 也不能只看这一个数。基金经理是谁?规模多大?持仓是啥?这些我也会瞅瞅。
总的感觉是,这夏普指数不是万能药,不是说它高就一定保证未来也赚钱。但它确实给了我一个除了收益率之外的,衡量基金“性价比”的尺子。至少让我在一大堆基金里做选择的时候,心里能更踏实一点,少点瞎蒙的感觉。
反正,投资这事儿,自己不动手去琢磨,光听别人说,心里总没底。这回搞明白夏普指数这个小工具,也算是我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小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