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看到“凯尔”这个名字,特别是那个篮球运动员李凯尔加入咱们国家队的事儿,挺有意思的。这让我想起以前工作上遇到的一段经历,也是跟一个叫“凯尔”的家伙有关,不是真名,就是个代号,但那段经历实实在在地磨练了我。
刚接手那会儿
那会儿是好几年前了,我刚被调到一个新项目组。那项目挺急的,团队也是临时凑起来的,大家背景五花八门。里面就有这么一位,咱们就叫他凯尔。技术是真牛,脑子也好使,但就是有点…怎么说,太独了,喜欢单干,跟我们这些习惯了凑一起商量着来的人格格不入。
磕磕绊绊的过程
一开始是真的难受。 项目要紧密配合,但他老是一个人闷头搞,搞完了往那一放,有时候跟别人做的东西都合不到一块儿去。也不是故意的,就是他的工作习惯。
- 我们试过开会,想把流程定死,每个人干啥时候交,清清楚楚。
- 试过用各种协作工具,文档共享,任务跟踪。
- 也试过直接找他谈,好说歹说,希望他能多跟大家通通气。
效果嘛时好时坏。记得有一次,就因为他负责的那块没跟大部队对齐,接口定义理解岔了,导致我们后面一大块功能得推倒重来。那真是急得火烧眉毛,眼看节点就要到了。那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加上他,在会议室耗到半夜,也不是吵架,就是一点点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以后怎么才能避免。
找到法子了
后来我们琢磨,硬要把他拧成跟我们一样,估计是费力不讨关键可能不是改变他,而是怎么用好他。
我们调整了策略。那些需要高度独立、深度钻研的硬骨头模块,就交给他去啃。他不是喜欢沉浸式工作嘛正好发挥他这个特点。我们把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方式定得死死的,白纸黑字,减少模糊地带。他完成了自己那部分,只要接口对得上,里面具体怎么实现的,我们就不去过多干涉。他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也在团队里公开表扬,让他感觉自己的贡献是被看见、被尊重的。
的结果
这么搞了一段时间,还真顺畅多了。凯尔自己也慢慢开始主动分享进度,遇到可能影响别人的地方也会提前打个招呼。虽然过程中还是免不了有些小摩擦,但大的方向总算是稳住了。那个项目,虽然过程挺折腾,但总算是按时、保质地交付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跟“凯尔”打交道的经历,真是让我明白了团队里咋样跟不同风格的人协作。不是非得把所有人都变成一个样子,而是找到一种机制,让大家的特长都能发挥出来,短板也能互相弥补。看到李凯尔融入新球队,我就想起当年的不易和的成果,都是需要磨合和智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