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儿,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思考”。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挺会想事儿的,遇到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拿出方案一二三。特别是在跟人讨论,或者要说服别人的时候,那更是觉得自己逻辑清晰,理由充分。
直到有一次,碰了个钉子。那是在一个项目讨论会上,我和几个同事意见不一样。我当时就觉得我的想法最最有道理,然后就摆事实、讲道理,把我能想到的论据都给搬出来了,心里还挺得意的,觉得这下你们总该明白了。
结果?人家根本不买账。不是说我的论据不对,而是直接问了我好几个“为啥你一开始就觉得应该这样?”、“你这个前提是怎么来的?”。当时给我问蒙了,有点挂不住脸,第一反应就是防守,觉得他们在找茬。
会开完了,回去我自个儿咂摸这事儿,越想越不对劲。我把当时自己说的那些话,心里想的那些“道理”又过了一遍。我发现,我那哪儿是在思考,根本就是在把我脑子里本来就有的那些想法、那些过去的经验,翻来覆去地重新组合一下,让它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能支撑我的
我管这叫“思想装修”
说白了,我就是先有了一个一个我偏好的方向,然后,我就去找各种能支持这个结论的“材料”,把它们拼凑起来,搞得像模像样的。至于那些不支持我结论的,或者可能推翻我前提的东西,我下意识地就给忽略了,或者觉得不重要。
这过程让我意识到一个事儿:- 真正的思考,是往深处挖,是敢于质疑自己的前提。 而我之前做的,很多时候只是在表面上修修补补,维护自己已经认定的东西。
- 承认自己可能错了,或者自己的想法有偏见,是挺难的。 那感觉就像自己否定自己,很不舒服。
- “重新整理偏见”比“进行真正的思考”要容易得多,也舒服得多。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可能都在做前者,还以为自己挺能想的。
后来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练习了。每次跟人讨论或者自己做决定之前,特别是感觉自己特别“对”的时候,我就先停一下,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这个是不是一开始就定好了?
- 我是不是在给这个结论找理由,而不是根据事实推导
- 有没有可能,我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但我不愿意看到的信息?
- 如果换个角度,完全否定我现在的想法,会怎么样?
这么一搞,嚯,真挺费劲的。经常发现自己确实是在“装修”自己的偏见。但慢慢地,也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了。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到,但这过程本身,我觉得就是一种实践,一种让自己脑子别生锈的锻炼。
别轻易觉得自己“在思考”。有时候,那可能真的只是在给自己的老观念换身新衣服罢了。得多问问自己,挖挖根儿,那才有点思考的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