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迪姆”这事儿。
事情是这样的,前阵子我们这边弄了个新项目,里面涉及到一套数据处理的流程。负责技术的哥们给推荐了一个叫“迪姆”的工具或者说是个小系统,说是能帮我们把采集上来的数据做个初步整理和可视化。我一听,名字挺特别,“迪姆”,行,那就试试呗。
上手摸索
刚开始接触,有点懵。这“迪姆”没啥炫酷的界面,就一个挺朴素的操作窗口。我先是按照他们给的简单说明,试着导入了一小批测试数据。第一步,找到导入按钮,选择文件,这个倒是挺常规的。
导进去之后,就看到一堆原始数据列表。接下来就得琢磨怎么用它那个所谓的“整理”功能了。我点了几个看起来像配置或者设置的菜单,跳出来一些选项,比如什么字段匹配、数据清洗规则啥的。这些东西看着就有点头大,说明书又写得贼简单,很多细节都没讲。
磕磕绊绊的实践
没办法,只能自己一个个试。我先尝试着定义了几个关键的数据字段,想让“迪姆”帮我把这些字段单独拎出来。捣鼓了半天,发现它那个匹配逻辑跟我预想的不太一样,老是出错,要么是没匹配上,要么就是匹配歪了。
这时候就得拿出耐心了。我把数据格式仔细看了又看,又去“迪姆”的设置里反复调整那个匹配规则。试了大概四五次,总算摸到点门道了。原来它对数据源的格式要求挺严格,稍微有点不对,比如多了个空格或者符号不对,它就认不出来了。
弄明白这点后,我先花时间把原始数据简单处理了一下,统一了格式,然后再导入“迪姆”。这回就顺利多了!字段基本上都准确识别了。
接下来是数据清洗。我试了试它自带的去重、过滤无效值的功能:
- 先用去重功能,勾选了几个关键标识字段,运行了一下,效果还行,重复的数据确实被标记或者移除了。
- 然后是过滤无效值,比如把一些明显是错误录入的超大或超小数值给筛选掉。这个也需要自己设置阈值,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一步是可视化。这个“迪姆”的可视化功能比较基础,就是生成一些简单的图表,比如折线图、柱状图。选好要展示的数据列,点一下生成,图就出来了。虽然不花哨,但对于快速看看数据趋势啥的,也够用了。
一点感想
整个过程下来,感觉这个“迪姆”,算是个有点脾气的工具。你得顺着它的逻辑来,尤其是对数据格式要求比较高。说明文档要是能再详细点,或者给点错误提示就好了,能省不少摸索的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一旦你搞懂了它的套路,用熟了之后,处理一些固定流程的数据整理工作,效率确实能提上来一些。至少比我之前手动在表格软件里筛来筛去要快点。也算是这回实践的一点小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过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