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来一个旧的标签贴,上面就写了三个字符:“1na”。
当时我就愣了一下,这是个啥玩意儿? 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化学课上的东西,那个什么钠元素符号Na?1摩尔钠?不对,我平时工作记录压根用不上这个,写这个干嘛
后来我仔细琢磨了半天,这标签纸看着眼熟,好像是以前跟着搞一个小项目时候用的。那时候为了区分不同的测试样品或者状态,就随便搞了些标签。
难道是 “1 nA”? 纳安? 电流单位? 好像也不太对劲。 我们当时那个项目虽然也跟电沾点边,但精度要求没那么高,根本测不到纳安级别,记录这个没意义。
我就坐在那儿,对着这三个字符发呆。越想越觉得,这肯定就是当时随手瞎写的一个标记。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项目赶工期,大家手忙脚乱的。经常是需要临时标记个啥东西,手边有啥就写写完了自己当时明白,过两天可能就忘了。
可能当时是表示“第一个样品,未处理(Not Applicable)”或者“状态1,未激活(Not Activated)”之类的意思?谁知道,反正就是图省事,自己瞎缩写了一下。
这事儿挺常见的。
- 一开始为了快,随便整个代号。
- 然后用着用着,自己都可能忘了这代号是啥意思。
- 交接给别人的时候,或者过段时间自己再看,就得猜谜。
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瞎折腾。为了省那几秒钟打字或者写全称的时间,后面可能要花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去猜、去核对。完全是得不偿失。
我现在做记录或者写代码注释啥的,都尽量写清楚点。宁可多打几个字,也别搞这种让人猜谜的缩写或者代号。免得以后自己或者别人看到,又得像我今天这样,对着一个“1na”发半天呆,还是一头雾水。
也算是个小教训,记录这东西,清晰永远是第一位的。今天就分享这么个小插曲,算是个实践中的反思记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