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嗑,聊点实在的,就是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一点体会。
一、起因是啥?
是这么回事儿。前些年,我特别迷信一件事儿,就是觉得只要我懂得多,看得多,把各种道理、方法都装进脑子里,那肯定就能把事儿办把生活过明白。那时候,我真是没日没夜地看书、看文章、听讲座,感觉自己懂得越来越多,好像啥都难不倒我。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段时间我对那个啥“项目管理”特别上心。买一堆书,厚得跟砖头似的,什么流程图、关键路径、风险控制,理论一套一套的,我都能给别人讲得头头是道。心里那叫一个美,觉得这下肯定行,以后做项目还不跟玩儿似的?
二、实践起来傻眼
然后,机会来。公司正好有个新项目,不大不小,让我试试。我当时那个兴奋,摩拳擦掌,把学到的那些“知识”全都搬出来。我先是花大力气,画特别详细的流程图,制定看着无比完美的计划表,每个节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 第一步: 开启动会,我拿着打印出来的厚厚一沓计划,给大家“宣讲”,感觉自己特专业。
- 第二步: 开始执行。问题立马就来。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话真不是白说的。合作的部门有自己的节奏,预定的资源突然被别的急事占,客户那边又冒出新想法……
- 第三步: 我开始手忙脚乱。书上说的那些“风险应对策略”,真到眼前,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理论上说要沟通,可实际沟通起来,要么对方不理解,要么就是各有各的难处,推来推去。
那段时间,我天天加班,焦头烂额。看着那个越来越偏离轨道的计划表,再想想当初自己那个信心满满的样子,真觉得有点讽刺。书上的知识好像都飘在天上,落不地。我懂那么多“道理”,可事情还是被我搞得有点僵。
三、磕磕绊绊往前走
后来怎么办?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我把那些“完美”的计划先放一边,开始一个个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我开始做这些事:
- 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图表指点江山,而是跑到合作部门那里,跟人家面对面聊,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一起想办法。
- 资源不到位,我就去协调,实在不行就调整方案,找替代方法。
- 客户有新想法,我就赶紧组织人评估,能做的尽快调整,不能做的也老老实实跟人家解释清楚原因,争取理解。
这个过程,比看书累多,也狼狈多。没有那么多理论框架,就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时候为一个小细节,要反复沟通好几次,甚至还要跟人争得面红耳赤。
四、事后琢磨出来的味儿
那个项目磕磕绊绊总算是完成,结果还行。但我心里清楚,这跟一开始我设想的“用先进知识指导实践”的路子完全不一样。是那些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碰壁、不断调整、不断想办法去“做”的过程,才最终把事情搞定。
这时候我才有点明白过来。光知道那些道理、方法,确实有用,它能给你指个大概方向,让你不至于瞎跑。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你得真的去干,去动手,去实践。
在干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书本上永远写不出来的具体问题;在动手的过程中,你才能真正理解那些知识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用得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你犯的错、走的弯路、解决掉的麻烦,这些经历本身,比你记住多少理论要有价值得多。
知识好像是地图,告诉你路上大概有什么。但真正要走到目的地,你得自己迈开腿,一步一步地走。路上可能会有石头硌脚,可能会有岔路让你迷茫,你得自己去感受,去判断,去选择。这个“走”的过程,这个“实践”的过程,才是把知识变成能力,把道理变成经验的关键。
别光顾着往脑子里装东西,找机会多试试,多做做。哪怕一开始做得不碰壁,那也是宝贵的经验。真的,实践起来,比光知道,要重要得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