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去超市囤零食,站在酸奶货架前边儿直接懵了。四五个牌子的斯科比摆得跟城墙似的,包装盒上全是外国字儿,价格还差得挺多。我琢磨着这玩意儿不就是麦片裹酸奶嘛能有多大区别?
直接打包两盒回家实测
挑了最贵的瑞士版和便宜的国产版,结账时店员还冲我笑:“姐您真识货”。回家第一件事就扒了瑞士版的盒子,好家伙封口塑料膜撕得我指甲盖生疼。倒在碗里倒是挺漂亮,奶球白白胖胖的。
- 咬下去第一口差点把勺子扔了——酸奶层厚得像石膏,麦片芯又干又粉,嚼起来满嘴掉渣子
- 国产版更离谱,刚拆袋就闻到香精味冲鼻子,酸奶层薄得像层纸
我不死心,泡了牛奶再试。瑞士版泡五分钟捞起来,麦片芯还是梆硬,国产版直接化在碗里变成糊糊。气得我手抖着翻包装盒,发现瑞士版印着"低温二次烘干",国产版配料表第三位就是植脂末。
拿烤箱自己折腾
翻出过年剩的烘焙材料,麦片用蜂蜜拌了烤十分钟,浓稠酸奶冻了三小时。手指头蘸着酸奶往麦片上裹的时候,冰箱警报器突然狂响,开门发现温度被我调太低了。孩子扒着厨房门框喊饿,急得我满手酸奶直往围裙上蹭。
- 自制版烤过头了,麦片焦得发黑
- 第二批火候刚咬下去咔哧脆响
结果晾凉全软了!孩子塞嘴里就呸出来:“妈妈做的石头好难吃”。
含泪吞完所有样品
三天早餐硬着头皮解决“实验品”:
瑞士版泡烂了当粥喝,国产版捏碎撒进酸奶杯。昨天发现冰箱角落里还剩几颗,受潮的麦片吃起来像墙皮。现在看见圆柱体零食就反胃,孩子幼儿园带点心都指名要“不要圆圈”。
奉劝各位:这玩意儿就是糖油炸弹,贵的便宜的都是坑。白瞎我两百多块钱,还不如多买两斤排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