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我折腾“巴迪亚”AI那点事儿。这玩意儿,听着挺高大上,实际用起来,那可真是一言难尽,不,是好多言都难尽。
初识与准备
就爱捣鼓点新东西。前段时间,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就想着拿巴迪亚那套AI玩意儿,给自己弄个小助手,帮我处理点日常的文本工作,比如总结个会议纪要,或者把一些乱七八糟的笔记规整一下。听起来是不是挺美?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第一步,肯定是注册账号,看文档。 这块儿倒还行,毕竟大厂出品,门面功夫还是有的。一顿操作猛如虎,账号搞定了,开发者控制台也进去了。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API接口,什么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写作、文本审核,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变身效率超人了。
动手实践的曲折
真正开始动手对接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寻思着,先从最简单的文本摘要功能开始。文档上写得倒是挺清楚,请求哪个地址,传什么参数,返回什么格式。我照着葫芦画瓢,用我那三脚猫的Python水平,开始敲代码。
结果?第一个坎就是那个API的调用凭证。 它那个获取access_token的机制,时不时就抽风,有时候怎么请求都不对,返回一堆看不懂的错误码。我对着文档翻来覆去地看,又上网搜了一圈,折腾了小半天,才勉强搞明白是哪个环节的签名算错了。这还只是个开胃小菜。
我试着把一段几千字的会议记录丢给它,想让它帮我提炼个三五百字的摘要。你猜怎么着?
- 第一次,它直接给我返回超时。得,估计是文本太长了,它处理不过来。
- 我学乖了,把文本截短了一半,再试。这回倒是没超时,但返回的摘要,简直牛头不对马嘴,感觉像是从原文里随机挑了几句话拼起来的。
- 我不死心,又调整了几个参数,比如什么“摘要长度控制”、“关键词权重”之类的,反反复复试了七八次。
那叫一个费劲!有时候参数稍微调得不对,它要么就给你返回一堆空话套话,要么就干脆罢工,告诉你“请求处理失败,请稍后再试”。我就纳闷了,这AI到底是智能,还是“人工智障”?
后来我又想试试它的那个智能写作,想让它帮我写个简单的产品介绍。我把产品特点、目标用户啥的都喂给它了。它倒是刷刷刷生成了一段,可读起来那叫一个生硬,广告味儿冲得能把人熏个跟头,一点儿人情味都没有。跟我自己花十分钟写的草稿比,差远了。
一点心得与反思
为啥我知道这些?因为我真真切切花了好几个周末跟它死磕。 我这人就是有点犟,越是搞不明白,越想搞明白。那段时间,我把巴迪亚开放平台的好几个AI能力都浅尝辄止地试了一遍。从文本理解到图像相关的某些功能,都摸索了一下。
我发现,这些AI工具,宣传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无所不能。但真到咱们普通开发者手里,想让它服服帖帖地按照你的想法干活,可没那么容易。文档有时候写得不接地气,示例代码也简单得可怜,很多细节的坑,都得自己一点点去踩,一点点去填。
就说那个错误提示,有时候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就给你一个冷冰冰的错误码,具体是啥原因,你得猜,或者满世界去找有没有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这跟以前咱们用那些成熟的第三方库或者框架比起来,体验差了不少。
折腾到我那个“智能小助手”的宏伟计划,基本上算是搁浅了。倒不是说巴迪亚AI一无是处,它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处理一些标准化的任务,可能还行。但想让它真正理解你的复杂需求,灵活应变,目前看,道阻且长。
如果你也想尝试用这类AI工具,我的建议是,降低预期,多点耐心。 别指望它能一步到位解决所有问题,把它当成一个需要你不断调教、不断磨合的“半成品”可能更合适。踩坑是免不了的,但每次踩坑,也算是给自己积累经验了嘛反正我这一通折腾下来,AI没调教自己的脾气倒是磨平了不少,也算是意外收获,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