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强弱”这个事儿。这玩意儿,说大可大,说小可小,但琢磨透了,对咱自个儿干事儿,看问题,那可是相当有帮助的。
一开始的瞎琢磨
最早,我对这“强弱”的理解,挺肤浅的。就觉得,嗓门大的,力气足的,或者说市场上那种蹭蹭涨的,那就是“强”;反过来,唯唯诺诺的,一碰就倒的,或者跌跌不休的,那就是“弱”。简单粗暴,对? 我也尝试过用这种法子去判断一些东西,比如选个或者做个啥决定,结果?时灵时不灵,有时候还栽跟头。
转变思路,从观察开始
后来我寻思,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我就开始留心观察,不管是身边的人,还是自己手头上的活儿,甚至是看新闻里头那些公司的起起落落。我发现,有些“强”,它不是表面上咋咋呼呼那种,而是透着一股子韧劲儿。就像那竹子,看着纤细,但风怎么吹它就是不断。 而有些所谓的“强”,可能就是虚张声势,一遇到真格的考验,立马就露馅儿了。
我就拿我自个儿举例子。有段时间我想学个新技能,一开始劲头特足,买书、看视频,跟打了鸡血似的。我觉得我这学习势头“强”!结果?遇到几个难点,琢磨不明白,新鲜劲儿一过,那股“强”劲儿立马就蔫了,书也落灰了。这就是典型的“外强中干”。
实践中的体会:找“根”
通过这些瞎折腾和观察,我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真正的“强”,它得有个“根”。 你看那大树,能长那么高,那么壮,风雨无阻,靠的是是它深深扎进土里的根系!
我开始试着把这个思路用到具体的事儿上:
- 看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想法“强不强”,我不再只看它眼下多热闹,多花哨。我会琢磨,它的底层逻辑是它解决的真实需求是它的团队靠谱不?这些东西,就像是项目的“根”,根扎得深,它才有可能“强”。
- 判断一个人做事的“强弱”,也不光看他嘴上说得多漂亮。我更看重他遇到困难时的反应,是想办法解决,还是抱怨放弃?是坚持不懈,还是三分钟热度?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抗压能力,才是“强”的内核。
- 审视自己“强不强”,我也开始往深处看。比如,我做一件事,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的核心?我的计划是不是周全?我有没有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这些准备,就是给自己“扎根”。
慢慢找到点感觉
这么琢磨和实践下来,我发现自己对“强弱”的判断,好像比以前准了那么一点点。至少不会轻易被表象迷惑了。比如,再遇到那种看起来很“强”的机会,我会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扒开外衣看看里子,分析一下它的“根基”牢不牢。如果根基不稳,哪怕看起来再诱人,我也会多一分警惕。
反过来,有些东西一开始可能不起眼,甚至有点“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如果我发现它内核很硬,有持续成长的潜力,那我反而会更关注。说白了,就是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了。
这玩意儿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我也还在摸索。但起码,我现在知道,不能光凭感觉走,得多动脑子,多往深处想。这“强弱”之辨,就像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过滤器,用好了,能帮咱们少走不少弯路,抓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这么多,算是我自个儿的一点不成熟的心得,希望能对各位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