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咱聊聊“强弱”这个话题。这不是啥高深理论,就是我自个儿在折腾事儿的时候,一点点悟出来的东西,跟大家伙儿分享分享。
说起来,以前,我这人就认死理,老觉得干啥事儿都得使出自己最牛的那招,就是所谓的“强项”。觉着这样效率高,出错少。比如我捣鼓个啥东西,哪个环节我最熟,我就把宝全押那儿,其他环节能省事就省事,或者干脆交给别人,眼不见心不烦。
结果?好几次都栽了跟头。为因为有些事儿它是个整体,你光顾着自己那摊子“强”,可别的部分“弱”得拖后腿,整个事儿就黄了。或者,有时候碰上点新情况,或者需要咱换个思路的时候,我就抓瞎,因为我老想着用我那套“强项”去套,套不上就没辙了,这“强项”反而成了我的“框框”。
我开始琢磨这事儿,大概是从一次失败的经历开始的。那会儿我接了个活儿,自认为那块儿是我的绝对强项,心想这不就是送分题嘛咔咔一顿操作,肯定没问题。可真上手了,发现人家客户的需求点特别刁钻,跟我以往处理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我还是老一套,用我最擅长的法子去硬攻,结果越攻越费劲,进度慢不说,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人家想要的。那段时间,真是焦头烂额,感觉自己以前那些所谓的“强”,到这儿都使不上劲了,特别憋屈。
痛定思痛,我就开始反思。我是不是太依赖我那点“强项”了?是不是有些我以前看不上,觉得是“弱项”的地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然后我就试着去“啃”那些我以前不愿意碰的“硬骨头”。
- 比如说,我以前特烦跟人反复沟通确认细节,觉得那是浪费时间,我技术牛就完了。现在不了,我耐着性子一遍遍问,一遍遍确认,生怕漏了虽然麻烦,但确实避免了很多返工。这算不算把“沟通弱项”往“强”上扳了一点?
- 还有,有些新工具、新方法,我以前总觉得没我用惯了的顺手,学起来费劲,这就是我的“学习舒适区”弱点。后来我逼着自己去学,去用,一开始磕磕绊绊,各种不适应,但慢慢地,就发现新大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了。
这个过程,挺折磨人的。就跟你明明右手吃饭吃得好好的,非要练左手,一开始那叫一个别扭。但你坚持下来,会发现,原来左手也能干活,而且有时候左右开弓效率更高。
慢慢地,我发现,真正的“强”,不是说你某一点有多突出,而是你能正视自己的“弱”,然后想办法去补。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检视自己工作流程里、知识体系里的“短板”,然后针对性地去学习,去实践。
比如,我以前可能特别擅长某个具体的技术实现,但对整体架构的理解就比较“弱”。那我就刻意去找相关的资料看,去请教懂行的人,在实际项目中也多留心整体的设计思路。一开始可能云里雾里,但看得多了,琢磨多了,慢慢也就有感觉了。
现在回过头看,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弱项”,在我下功夫去琢磨、去改进之后,反而成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思路来源,也让我整个处理事情的能力变得更均衡了。不再是“一招鲜”,而是能根据不同情况,调动不同的“兵力”。
这“强弱”,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看着是弱点,你下功夫了,明天可能就变成你的新强项了。反过来,老守着自己那点“强”,不学习不进步,早晚也得变“弱”。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挑战自己,然后提升自己。挺实在的,也没啥捷径,就是干,就是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