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哈洛”,我一开始听到这名字,还以为是啥新出的游戏或者是个地名。后来一琢磨,,原来是那个挺有名的心理学实验,讲猴子的那个。我这人就爱琢磨事儿,尤其是这种听起来有点意思,又好像跟咱们生活有点关系的。
这个实验是咋回事?
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这事儿是挺早以前一个叫哈里·哈洛的心理学家干的。他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从猴妈妈身边带走了,这听着就够折腾猴的。然后,他给这些小猴子准备了两个“假妈妈”。
- 一个“妈妈”,是用铁丝做的,硬邦邦的,但是身上绑着个奶瓶,能提供吃的。
- 另一个“妈妈”,是用绒布做的,软乎乎的,摸着舒服,但是没有吃的。
然后他就观察,看这些小猴子更喜欢哪个“妈”。按理说,有奶便是娘嘛小猴子应该会黏着那个铁丝妈妈,毕竟有吃的。但结果?
小猴子们除了饿了跑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几口奶,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紧紧抱着那个绒布妈妈! 甚至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它们也是第一时间冲向绒布妈妈寻求安慰。这结果当时就挺让人意外的。
我看到这个实验过程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不就是说,对于小猴子来说,那种温暖的、能抱着的接触,比单纯有奶吃重要多了!爱,原来是从触摸开始的,而不是从喂饱肚子开始的。
这事儿让我想到咱们自己养孩子,或者说,咱们小时候的经历。我记得我小时候,院儿里的大妈老说,“小孩子不能老抱着,抱习惯了就放不下了,得让他自己独立!” 当时听着好像挺有道理。还有些家长,孩子一哭就觉得是“作”,不能惯着,要让孩子自己“坚强”。
我爸那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我小时候想吃鸡爪子,他就说:“小孩吃鸡爪子以后写字不好看!” 搞得我后来写字真不咋地,我还真怀疑过是不是偷吃鸡爪子的事儿。你看,这种用点小“吓唬”或者“道理”来管孩子的方法,好像以前挺流行的。
但是哈洛这个实验一出来,不就等于告诉大家,那种纯粹为了“培养独立性”而刻意减少亲密接触的做法,可能不太对劲嘛温暖的接触才是安全感的基础。 我琢磨着,独立这玩意儿,不是说你把他扔一边儿,不理他,他就独立了。真要那样,培养出来的可能不是独立,是孤僻。
我后来又想,这实验虽然是在猴子身上做的,因为这种实验肯定不能拿人来做,太不人道了。但它揭示的道理,对咱们人类的启发太大了。它直接影响了后来很多人怎么看待亲子关系,怎么养育孩子。
我之所以对这个实验印象这么深,也是因为我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要多抱抱,多跟他有身体接触。他哭闹的时候,先给他一个拥抱,往往比讲一堆道理管用得多。他能从你的怀抱里感受到安全和爱,情绪自然就平复下来了。
这个哈洛实验,虽然过程听起来有点“残忍”,但它证实了一件事:对于成长来说,情感上的温暖和依恋,是跟食物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东西。 这也算是我在学习和实践育儿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分享给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