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唠唠这个“哈洛”。一开始我对这玩意儿也没啥概念,就模模糊糊听过,好像是跟猴子做实验啥的。直到后来自己当了爹,才真正开始琢磨这事儿。
初为人父的迷茫与实践摸索
娃刚生下来那会儿,我跟你说,我整个就是一新手村小白。每天的日常就是:喂奶、换尿布、哄睡。脑子里就一根弦,想着只要把娃喂饱了,穿暖和了,他不哭不闹,那就算是尽到责任了。那时候我觉得,养孩子嘛不就是这些事儿,物质上满足了,孩子自然就能长得
我媳妇儿那时候也累,我寻思着多分担点,就主动把喂夜奶、换尿布这些活儿都揽了不少。有时候娃半夜醒了,哭得那个撕心裂肺,我赶紧冲奶粉,喂饱了,拍拍嗝,再换个干净的尿布,想着这下总该消停了?有时候还真就不行,还是哼哼唧唧的。
那段时间,我真是有点儿手足无措。就觉得,我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吃的喝的拉的都伺候到位了,他还想咋样?
偶然的“发现”与反思
后来有一次,也是巧了,我在网上瞎逛,看一些育儿的文章,就看到了关于“哈洛的猴子实验”的详细介绍。具体实验过程我就不细说了,反正就是那个用铁丝母猴和绒布母猴的实验。结果是,小猴子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待在那个摸起来软乎乎的绒布母猴身上,而不是那个能提供奶水的冰冷铁丝母猴那里。
我看完之后,心里咯噔一下。当时我就寻思,这不就是在说,光喂饱肚子是远远不够的吗?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更重要的是那种温暖的、能让他感觉到安全的接触和陪伴。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给娃喂奶,换尿布,很多时候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急匆匆的,生怕耽误了下一件事。有时候娃醒着,我就把他放摇篮里,自己去忙别的,想着他自己玩会儿也挺现在想想,我那会儿是不是有点像那个“铁丝母猴”?只提供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忽略了情感上的东西。
调整养育方式的实践过程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做法。具体的改变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些小细节:
- 多抱抱他:以前可能喂完奶就放下了,现在我会多抱一会儿,轻轻拍拍他,让他靠在我身上。就算他没哭没闹,我也喜欢抱着他,感受他小小的身体在我怀里的那种踏实感。
- 眼神交流和轻声细语:给他换尿布、喂奶的时候,不再是机械地操作,而是会看着他的眼睛,跟他“说说话”。虽然他也听不懂,但我能感觉到,他会更安静,有时候还会咧嘴笑。
- 高质量的陪伴:他醒着的时候,只要我有空,我就会陪在他身边。有时候是给他读读绘本(虽然他更喜欢啃书),有时候就是单纯地看着他,回应他的咿咿呀呀。我发现,即使只是我在旁边安静地待着,他也会玩得更开心。
- 肌肤接触:夏天的时候,我会经常让他光着膀子趴在我胸口,那种皮肤贴着皮肤的感觉,我觉得对他对我都是一种慰藉。
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工作累了,或者心情烦躁,也会想偷懒,会想回到以前那种“完成任务”式的带娃模式。但只要一想到哈洛的那个实验,想到小猴子对温暖接触的渴望,我就会提醒自己,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
实践后的感悟与收获
这么坚持下来,我确实感觉到了变化。娃好像更有安全感了,不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闹不止。而且他跟我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了,会主动伸着小手要抱抱,看到我回家会特别兴奋。
现在回过头来看,哈洛的那个研究,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实验那么简单。它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怎么当一个爸爸。它让我明白,养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满足他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给他足够的爱、关注和身体接触。这些东西,比多少昂贵的玩具、多好的奶粉都重要。
如果你也是新手爸妈,或者正在为怎么跟孩子更好地相处而烦恼,不妨也想想哈洛的这个启示。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耐心的陪伴,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这算是我自己的一点实践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