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得空,瞎聊聊我最近一直在捣鼓的一个小玩意儿,或者说是一个小习惯,我管它叫“caib”。这名儿听着有点土,也没啥高深莫测的,就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一套应付手头杂事儿的笨办法。
话说回来,为啥要搞这么个东西?还不是给逼的。你们也知道,现在这信息爆炸的,一天到晚脑袋里嗡嗡的,一会儿这事儿,一会儿那事儿。我,又是个喜欢同时开好几个摊子的人,这边搞搞代码,那边看看新出的啥硬件,偶尔还写点有的没的。时间一长,得,乱套了!
一开始我也是随大流,下了不少那些个笔记软件、待办事项APP。什么大象、什么飞书、还有各种清单工具,桌面上一堆图标。结果?屁用没有! 不是说它们不就是感觉跟我八字不合。有些功能太多,学起来费劲,打开就头大;有些,又太“智能”,老是提醒我,搞得我更烦躁。最要命的是,经常是这个软件记一点,那个软件存一点,回头找东西跟大海捞针似的。那段时间,真是焦头烂额,感觉自己像个没头苍蝇,瞎转悠。
我的“caib”是怎么来的
后来有一次,又为一个项目的笔记找不着北了,我坐在电脑前生闷气。突然就想,去他娘的现代化工具!老子以前没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不也活得好好的?那时候不就是纸和笔,或者最简单的电脑记事本嘛对,返璞归真!
“caib”这个念头就这么冒出来了。它没啥实体,更多的是一种思路,一种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我琢磨着,我需要的很简单:
- Clear (清晰):一眼就能看明白。
- Actionable (可行动):知道下一步该干
- Items (条目化):把事儿拆开。
- Basically (基本上):就这么简单,别复杂。
凑一块儿,就叫“caib”了,听着是不是还挺像那么回事儿?就是瞎起的。
具体我是怎么折腾的
第一步,清理战场。 我先把电脑里那些八百年不用一次的笔记软件、清单APP全给卸了。眼不见心不烦。然后,我在我的文档里建了个总文件夹,就叫“我的事务”。
第二步,分门别类。 在“我的事务”下面,我给每个进行中的项目或者长期关注的事儿,都单独建一个文件夹。比如“学做菜”、“博客素材”、“家庭账务”等等。清清爽爽。
第三步,核心文件。 每个项目文件夹里,我规定死,只放几个最基本的文本文件:
想法随记.txt
:有啥灵感、笔记、资料链接,不分类别,咔咔就往里扔,按日期简单记一下就行。待办清单.txt
:这个是重点。我用最简单的格式,比如“- [ ] 要买的东西”表示未完成,“- [x] 已经买完”表示完成。重要的或者有期限的,我会在前面加个日期,比如“2024-07-15 - [ ] 交水电费”。完成归档.txt
: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周或者一个月,我会把待办清单.txt
里那些已完成的旧条目,剪切到这个文件里存档。这样待办清单.txt
始终保持清爽,只看未完成的。
第四步,形成习惯。 这玩意儿最关键的不是工具,是习惯。我强迫自己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这些文件夹,过一遍各个项目的待办清单.txt
。晚上睡觉前,再回顾一下今天干了更新一下清单和随记。一开始也老忘,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出门在外,手机上也能用最简单的文本编辑器查看和修改,非常方便,不像有些APP那么吃配置。
用下来感觉咋样?
刚开始用这套“caib”的时候,心里也犯嘀咕,这也太原始了?能行吗?结果用了一段时间,还真就舒坦了!
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单、直接、可控。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干扰我,所有东西都在我眼皮子底下,用最普通的文本格式存着,不怕哪天软件公司倒闭了我的数据就没了。想找什么东西,直接用系统自带的搜索就能搜文本内容,快得很。
而且因为都是我自己定义的规矩,用起来特别顺手。不像那些APP,总有些设计让你觉得别扭。现在我每天思路清晰多了,知道自己有啥事儿,哪些完成了,哪些得抓紧。焦虑感也少了不少。
这套“caib”土办法肯定不适合所有人,它太简陋了,也没法团队协作。但对我这种个人管理,尤其是管理一堆杂七杂八的小项目、小想法的,简直是太够用了。分享出来,也是给那些跟我一样,被各种“高效工具”搞得晕头转向的朋友们一个参考。有时候,最简单的,反而是最有效的。大家有啥好法子,也欢迎交流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