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瞎琢磨的这个《罗说NBA》是个啥玩意儿,又是咋捣鼓出来的。也没啥高大上的,就是我自个儿的一些实践和记录,分享给大家伙儿瞅瞅。
我为啥要搞这个《罗说NBA》?
就好两口,一个是瞎琢磨事儿,另一个就是看NBA。看球看了小二十年了,从最早的杂志报纸,比如那会儿的《篮球先锋报》啥的,到后来的电视直播,再到现在的各种APP,真是啥都经历过。福建这边看球氛围也挺身边不少朋友也爱聊这个。
可信息太多太杂,有时候想找点纯粹的、聊得深入点的东西,反倒费劲。官方的,有时候太正经。自媒体,又良莠不齐,有的说得天花乱坠,一看就是瞎掰。所以我就合计着,能不能自个儿弄个小栏目,就叫《罗说NBA》。不求别的,就图个乐呵,把自己看球的心得、一些有意思的发现,用大白话给说出来。
我是咋一步步把《罗说NBA》给弄出来的?
这事儿从有想法到动手,中间也磨蹭了一阵子,主要还是懒,哈哈。不过真要干起来,也就那么几步:
第一步:定位和构思。
我就寻思,我这《罗说NBA》主要说点啥?跟那些大媒体、专业解说比,咱肯定没那资源和深度。我就定位在“个人视角”和“侃大山”上。聊聊比赛观感,喷喷球员表现,挖挖边角料新闻,再结合点我自个儿的理解。不追求啥权威,就是一球迷的碎碎念。
第二步:收集素材和“弹药”。
光凭脑子里的存货肯定不够。我每天雷打不动,先刷刷国内外那些大牌体育媒体的消息,比如腾讯体育、新浪体育这些老牌的,还有一些篮球论坛、球迷社群,看看有啥新闻、球员动态、比赛预告啥的。国外的消息源也得瞅瞅,虽然语言费劲,但有时候能看到点不一样的东西。这块儿我主要就是浏览和筛选,把有意思的、值得说道说道的记下来。
第三步:看比赛,做笔记。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了。看球嘛现在方便了,什么咪咕视频、腾讯体育,还有些小众点的看球直播APP,都能看。我一般会固定用那么一两个,用顺手了就不换了。看比赛的时候,我不再是纯图个乐呵了,会下意识地观察和记录。比如哪个队战术打得哪个球员今天状态爆棚或者拉胯,裁判的判罚有没有争议,解说员说了啥有意思的梗。我通常会弄个小本本或者手机备忘录,随时把脑子里闪过的念头、看到的点给记下来,哪怕就几个关键词。
第四步:整理思路,搭框架。
等一场比赛看完,或者积累了一段时间的素材,我就开始整理这些零散的笔记。把相关的点归类,比如一场焦点战的可以说说赛况、球星表现、关键转折点;一些球员新闻可以放一块儿。然后我就琢磨,这一期的《罗说NBA》主要想表达个啥中心思想,或者分几个小版块来说。有时候我会列个简单的提纲,比如:
- 最近几场焦点战的快评
- 某个球星的专题小议
- 联盟里发生的一些趣闻轶事
- 我自个儿的一些吐槽和展望
这样心里就有数了,不至于说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第五步:动笔“说”,形成文字。
框架搭好了,就开始码字。我力求用最接地气、最口语化的方式来写。想象着就是在跟朋友聊天,咋想的就咋说,不拽文嚼字,也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专业术语。比如,我觉得哪个球星打得臭,我就直接说“这家伙今天真是梦游,铁得不像话”,而不是说什么“该球员今日竞技状态欠佳,投篮命中率低于赛季平均水准”。这样大伙儿看着也轻松。
我还会尽量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我自己的亲身感受,让内容显得更真实、更有料。写的时候,也会注意排版,用一些加粗或者小标题把重点标出来,方便阅读。
第六步:回顾和修改。
初稿写完了,我不会马上就发。我会先放一放,过一会儿再回过头来读几遍。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语句通不通顺,逻辑上有没有硬伤。有时候自己写嗨了,可能会有些话说得不严谨或者太主观,这时候就得稍微收一收,或者换个更委婉的说法。毕竟是公开分享,还是得对看官们负点责嘛
第七步:发布和互动。
改得差不多了,就该发布了。发出去之后,我也会留意大伙儿的评论和反馈。看看大家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有时候看到有意思的评论,我也会回复一下,跟大家伙儿互动互动,挺有意思的。
就是坚持。
做这种分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行。得养成习惯,定期更新。哪怕有时候没啥特别想说的,或者状态不也尽量挤出点东西来。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关注咱的朋友们负责。
基本上,我捣鼓这个《罗说NBA》的过程就是这样了。没啥技术含量,主要就是靠着一腔热爱和一点点坚持。希望我的这点实践记录,能给同样喜欢NBA、喜欢分享的朋友一点点小小的启发。大家有啥好想法,也欢迎随时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