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这“罗说NBA”到底是怎么折腾出来的。一开始也没想搞这么个名头,纯粹就是自个儿爱看球,看完球总想跟人叨叨几句,有时候在一些球迷群里瞎侃,有时候就自个儿琢磨。
一切的开始:从瞎看到琢磨
就爱瞎琢磨篮球这点事儿。最早就是个纯球迷,守着电视或者电脑屏幕看比赛,哪个球星牛逼就喊两嗓子,哪个队输了就郁闷半天。后来看着看着,就觉得光看热闹不过瘾,总想搞明白为啥这个队能赢,那个战术有啥门道。
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多看比赛录像回放,不光看直播。有时候一场比赛,我会反复看几个关键回合。NBA官网我倒是也常去,主要看些官方集锦、数据啥的,有时候也翻翻那些资深记者写的文章,比如以前听说过的《篮球先锋报》的一些记者,人家那分析,确实有深度,虽然现在很多都转到线上平台了。
记录与思考:把想法落到纸面
看得多了,脑子里想法就多了。一开始就是跟朋友吹牛用,后来我寻思,这么多想法,说过了就忘了,怪可惜的。我就试着把一些观后感、球员分析、战术猜想给写下来。最开始就是用个破本子,写得乱七八糟的,有时候自己都看不懂写了
后来慢慢地,就开始稍微讲究点结构了。比如一场比赛打完了,我会琢磨几个点:
- 这场球的转折点是
- 哪个球员发挥是超出预期的,或者低于预期的?为
- 教练的临场调整有没有起到作用?
- 有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战术或者配合?
有时候看到一些新闻,比如“东契奇调侃赢球受皇马鼓舞”,或者“雷霆克星!东契奇30分7板6助掀翻联盟第一”,我就会把这些新闻点和我自己看比赛的感受结合起来,琢磨一下背后的东西。比如东契奇那“脑后妙传”,我就会反复看几遍,分析他是怎么观察到队友位置的,这球难在哪儿。
形成自己的“套路”:从赛事前瞻到赛后复盘
慢慢地,我就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赛后感想了。我开始尝试着写一些赛前的前瞻。这就得做更多功课了,得去查两队近期的状态、伤病情况、历史交锋记录,还得分析两队的风格是不是互相克制。比如看到“骑士vs步行者G3前瞻:哈利伯顿冲击3-0”,我就会去分析两队的核心球员,像哈利伯顿、加兰、莫布利这些人的特点,琢磨比赛可能的走向。
一场比赛的完整记录流程大概是这样:
- 赛前收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球队新闻、球员动态、伤病报告、过往战绩。有时候还会看看其他体育媒体人的分析,比如那些有认证的体育领域创作者,看看人家的视角。
- 观看比赛并记录:看直播的时候,我会准备好纸笔或者开个文档,随时记下关键球、战术变化、球员的亮眼或失常表现。比如哪个时间点哪个球员连续得分,或者哪个教练叫暂停布置了什么。
- 赛后整理与分析:比赛结束后,结合记录和全场数据,把零散的想法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分析。哪些赛前预测说中了,哪些没想到,原因是什么。
- 形成文字:就是把这些分析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一开始也挺生涩的,慢慢写多了,就稍微流畅自然一些了。我尽量用大白话,不整那些太专业的词儿,自己说着痛快,也希望看的人能看明白。
比如之前看雷霆打掘金,我就会特别关注亚历山大和约基奇的对位,以及两队年轻球员的表现。包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比赛,像什么“墨女超 蒂华纳女足 VS 华雷斯女足”,虽然不是NBA,但有时候为了拓宽思路,也会稍微关注下其他体育赛事的组织和报道方式。
分享与交流:“罗说NBA”的雏形
写出来的东西,一开始就是自娱自乐。后来有些朋友觉得我写的还有点意思,就鼓励我发出来跟大家交流。我就开始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起了个“罗说NBA”这么个名头,也没啥特别含义,就是我老罗瞎说说NBA那点事儿。主要就是分享一些自己看球的心得,有时候是赛后复盘,有时候是球员点评,有时候是对联盟格局的一些看法。
一开始也没啥人看,就当是自己的一个实践记录本了。慢慢地,可能有些观点跟大家产生了共鸣,或者有些分析角度比较独特,看的人也就稍微多了一点点。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这个过程,通过不断地看、记、思、写,我对NBA的理解也确实加深了不少。也算是有点自己的小节奏了,比如重要比赛前会固定出个前瞻,赛后尽量及时做个复盘。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从一个纯粹的球迷,到有意识地去记录和分析,再到尝试着把自己的看法系统地表达出来。也没啥高深的技术,就是多看、多想、多动笔。以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把我这点儿不成熟的看法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大家一起交流,这才是最有意思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