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来聊聊我捣鼓“胡森”这事儿。我对“胡森”这名儿也没啥特别感觉,就是偶然听说了,好像是个挺厉害的教授,还有人喊“胡妈妈”,听着挺暖心的。当时我就琢磨,能不能也整点有温度的事儿。
我的“胡森”实践初想
那会儿我脑子一热,就想搞个给孩子听故事的项目。你知道,就是那种“用声音,让孩子听到全世界”的调调。想着通过讲故事,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心里种种下点培养点好习惯啥的。我寻思这事儿挺有意义,就管我这实践项目叫“胡森计划”,也算是沾点那份“温暖”的光。
一开始想得那叫一个美:
- 找一堆好故事,经典童话、寓言啥的都不能少。
- 然后,咱得找人录,声音得甜美,得有感情,能把孩子给吸引住。
- 弄个小程序或者啥的,方便家长孩子们随时听。
听着是不是挺像那么回事儿?我当时也是这么觉得的,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实践起来的磕磕绊绊
结果?真上手干起来,那可真是一地鸡毛。
是找故事。你以为网上随便扒拉点就行?不行,版权问题头疼。得找那些公共版权的,或者自己重新编。我试着自己写了几个,写得那叫一个干巴,自己都听不下去。
然后是录音。一开始想着找几个朋友帮忙,人家要么没时间,要么就是普通话带着浓重家乡口音,效果根本不行。后来咬咬牙,想找专业的配音演员,好家伙,那一问价钱,我这小打小闹的实践项目经费,根本扛不住。自己也试着录了几段,设备不行,环境也吵,录出来跟在菜市场喊麦似的。
技术方面也是个坎。我对编程啥的也就一知半解,想弄个像样的小程序,那真是抓瞎。找人帮忙,人家一听我这项目不挣钱,纯粹是“为爱发电”,都客客气气地把我送走了。
整个过程就跟那考古队似的,你记得不?有些故事里写的,考古队辛辛苦苦挖了半天,又是机关又是暗道的,好不容易摸到一扇大门跟前,钥匙都拿手里了,咔嚓,要么门打不开,要么里头是空的,要么就是队长突然变卦了,说不干了。我这“胡森计划”就有点那意思,感觉好像马上就要成了,马上就能推开那扇“成功之门”了,结果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咋样了?
折腾了大半年,人累得够呛,钱也花了不少,但“胡森计划”最终还是没能真正跑起来。就剩下几段粗糙的录音和一堆没写完的稿子。
挺失落的。但现在回过头想想,这实践过程虽然没达到预期,但也算是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明白,一个好想法要变成现实,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能成的,资源、能力、时机,缺一不可。
我这“胡森”实践,也就这样了。虽然没能“用声音让孩子听到全世界”,但至少让我自己听到了现实的骨感。也算是一种收获,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