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还得从上回跟人合作那个项目说起。一开始挺好的,大家聊得热火朝天,都觉得这事儿能成。但干着干着,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主要是感觉,有点模糊。谁具体负责哪一块,投入多少,将来收益怎么分,这些都没个准话。每次想提一提,对方就打哈哈,说“都是兄弟,先干起来再说”。这话听着舒服,但事后往往容易扯皮。我以前吃过这种亏,心里头就有点打鼓。
晚上回去,我自个儿琢磨了半天。这不行,亲兄弟还得明算账。我想要的是那种踏实的感觉,就是大家心里都有底,都觉得公平,这才能长久。这不就是“信”和“平”嘛信任得有基础,公平得看得见。
开始实践“信平”
我决定这回得把这事先捋清楚。第二天,我就找了个机会,跟合作那位哥们儿摊开了说。
我先是把我这边能投入的时间、资源,还有我的预期,一五一十地摆了出来。我说:“你看,我能做到这些,这是我的底线。我希望咱们能把各自的投入和责任,还有将来的分配方式,都大致定个框框。不用搞得多复杂,但得让大家都心里有数。”
他还是有点不太乐意,觉得我小题大做,伤感情。我就跟他解释:“哥们儿,这不是不信任你。正是因为想好好把这事儿干成,咱们才得把规矩先定丑话说前头,后面才能齐心协力往前冲,对?大家都踏实了,这‘信’才真能立住,心里也‘平’。”
我当时挺轴的,就坚持要把这事儿掰扯清楚。
- 我提议,咱们拿张纸,简单写几条。
- 比如,谁主要负责技术开发,谁主要负责市场推广。
- 前期投入成本怎么算,是各自承担,还是合伙算账。
- 最重要的,如果项目成了,盈利了,怎么分?是按投入比例,还是按工作量,或者其他方式。
我们就这么一条一条地聊,中间也有不同意见,但好在大家目的还是想把事儿干磨了差不多一下午,总算弄出来一个双方都点头的简单约定。虽然不是啥正式合同,但白纸黑字写下来了,大家心里那杆秤算是对齐了。
做完这事儿,我心里一下子就松快多了。后面再推进项目的时候,明显感觉顺畅不少。因为权责利都清楚了,沟通成本低了,也没那么多猜忌和犹豫。大家都能把精力放在正事儿上。
所以说,“信平”这两个字,听着简单,做起来还真得花点心思,甚至可能得拉下点面子。但我觉得值。这不仅仅是为了合作顺利,更是为了自己心里那份踏实和安稳。先把地基打牢了,楼才能盖得稳当,关系也一样。 这就是我这回实践“信平”最大的体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