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问我,碰到一些人情世故上的麻烦事儿咋办,特别是那种不知道该咋接的话,或者不好拒绝的请求。每次碰到这情况,我就想起“巴罗内”这码事儿。
“巴罗内”不是个人名,至少不是我认识的人的真名。这是我以前对一个老同事的叫法,当然是心里头瞎叫的。那老哥,人挺闷,话不多,但看事儿贼准。他教我的,也不是啥大道理,就是个挺实在的法子。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起初,我也是个直肠子,别人说啥就是给啥就接有时候弄得自己挺不舒服,还不好发作。后来跟那老哥共事久了,看他处理事情,就有点学问在里头。他不急着回应,总是先琢磨一下,这事儿背后到底是啥意思。
关键就在这儿:他教我看的是“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比如有人送你个不值钱或者你根本不想要的东西,搁以前我可能就觉得这人瞎送、不懂事。但按“巴罗内”这思路,就得想想:他是真不懂,还是家里实在没别的了?是想表达个意思但没找对方式,还是就想处理掉这东西?
我就开始试着用这法子。过程挺简单的:
- 第一步:停。遇到事儿,先别急着给反应,心里头喊个停。
- 第二步:想。琢磨一下,对方这么做,到底图个真实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啥难处?
- 第三步:看情况定。搞明白了对方大概的动机,再决定自己怎么应对。是直接点明,还是绕个弯子,还是干脆装傻,看哪个效果对自己伤害最小。
举个例子说说
有段时间,楼下邻居老是找借口上来借东西,鸡毛蒜皮的啥都借,酱油没了借点,锤子用一下,关键是还回来的慢,有时候还弄坏了。挺烦别人动我东西,当时就有点火大,琢磨着下次得好好说道说道。
后来转念一想,用“巴罗内”那套试试。我先忍住火,琢磨了下:他家条件不差,买瓶酱油、买把锤子肯定不是事儿。那为啥老来借?后来观察了几次,发现他每次来都挺想聊几句的,他老伴儿好像长期不在家。我就猜,他可能就是一个人待着闷,想找个由头跟人说说话。
理解了这点,处理方式就不一样了。下次他再来借东西,我就没提还不还、弄坏没弄坏的事儿,反而主动跟他聊了几句家常,问问他最近身体咋样,孩子忙不忙啥的。果然,他话匣子就打开了。聊了几次之后,他借东西的次数明显少了,偶尔还真拿了自己种的菜给我送点过来。
你看,事情没变,还是借东西那点屁大点事儿。但因为我琢磨了一下他背后的原因,应对方式变了,结果就好很多,至少我自己心里不那么膈应了,邻里关系也缓和了。
所以说,“巴罗内”这法子,就是遇事先过过脑子,别光看表面。也不是万能药,碰到就是纯粹找茬或者没素质的人,该怼还得怼。但在多数情况下,先琢磨一下对方的“为什么”,能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生气。这玩意儿,我也还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有时候也琢磨不准,但总比不过脑子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