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捣鼓的一件事儿,跟一个叫维亚尔的法国老画家有关。也不是啥大事儿,就是自己瞎琢磨、瞎画画的一些记录。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前段时间我偶然翻看一些画册,也没特定目标,就随便瞅瞅。翻着翻着,就看到了几张画,感觉挺特别的。颜色用得很大胆,但又不是那种扎眼的亮,看着挺舒服,有点像家里墙纸或者地毯那种装饰图案的感觉,但画的又是很生活化的场景,比如屋里头、人穿着睡衣啥的。我就瞅了眼画家名字,写着“爱德华·维亚尔”。
当时就有点好奇了,这人画画的路子跟咱们平时看的不太一样。后来我就抽空稍微查了查,了解到这维亚尔是法国十九世纪末的一个画家,属于一个叫“纳比派”的画派。他们那帮人好像觉得画画不一定非要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自个儿心里的感觉,还有画面的装饰效果。
知道了这些,我就更来劲了。光看不过瘾,我就想,能不能自己也上手试试,体验一下他那种画法是个啥感觉?说干就干,我就把家里吃灰好久的颜料和画笔给翻出来了。也没想着画啥大作,就找了个小画板,准备在上面涂抹涂抹。
动手试试的过程
我先琢磨画点维亚尔好像特喜欢画室内景,那种有点拥挤、充满花纹图案的房间。我就想,干脆也画个家里的角落。对着我家书桌旁边那一小块地方,有台灯、几本书、还有后面带花纹的窗帘布。
一开始动笔,老习惯还是想把形打准,把透视搞对。画了几笔就觉得不对劲,这不又回到老路上了嘛人家维亚尔好像不太讲究这个。我就试着放松点,不去死抠那个轮廓线,把台灯、书本大概的形状和颜色摆上去就行。
然后就是上色。这步最有意思,也最难。我记得看资料说,维亚尔他们用色挺主观的。我就没完全照着实际颜色画。比如那个台灯罩子本来是米白色的,我给它混了点粉色和黄色进去;书桌是木头色,我加了点紫色和灰色,让它感觉更沉稳一点;后面的窗帘布,我就把上面的碎花图案给简化成了一片片的色块,红的、绿的、黄的点缀在一起。
我尽量把这些东西看成是平面的色块和图案,不去想它们立体的样子。颜色也是一层一层往上叠,感觉这块颜色太闷了,就提点亮色;那里太跳了,就用暗点的颜色压一压。过程中反复看,反复调整。挺费神的,要做到既有装饰味儿,又不失生活气息,那个平衡点真不好找。好几次画得感觉颜色有点“脏”,或者太“碎”,又得重新调整。
画的时候我就在想,维亚尔当时是不是也就这么琢磨的?看着眼前的景物,但心里想的是怎么把这些颜色、形状重新组合一下,让画面更有味道。他肯定比我厉害多了,人家那是大师。
捣鼓完之后的想法
画完了那张小画,也就巴掌大。你要问我画得咋样?哈哈,那肯定是没法跟人家维亚尔比的,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是,通过自己这么一通瞎捣鼓,我对他的画好像多了点感觉。
以前看画,就是看个像不像,好不好看。这回自己动手试了试,才稍微体会到一点,原来画画还可以这么玩儿:不太在乎透视准不准,形体对不对,而是更关注颜色怎么搭配,图案怎么组合,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算是我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亲身感受了一下不同的创作思路。
虽然画得不咋地,但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感觉对维亚尔这位画家,还有他那个“纳比派”的理解,比光看书要深了一点点。以后有空,我还想再试试,或者再找找其他纳比派画家的作品看看,挺好玩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