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到苏博蒂奇的消息了,就是那个以前在多特踢球的中后卫。印象挺深的,不单是因为球踢得猛,主要是后来听说他不怎么搞足球了,一门心思扑在他的基金会上,跑去非洲那边帮人打井,解决喝干净水的问题。这事儿,不知道咋回事,就触动了我一下。
那天我正好刷到他的一些报道,说他自己以前也是难民过来的,现在发达了就回去帮助更困难的人。看完我就放下手机,瞅了瞅自己周围,天天上班下班,对着电脑屏幕,周末了就躺着,感觉日子过得有点……没啥嚼头?就是那种按部就班,但也说不上哪儿不对劲,可就是提不起精神。
我的实践过程
苏博蒂奇搞那么大个基金会,我是没那本事也没那条件的。但他那个劲头,就是那种不只顾自己,还想着拉别人一把的劲儿,让我心里有点痒痒。我就琢磨,我能干点啥?
开始行动
我没想搞多复杂的事儿。我想着去参加点啥志愿者活动。上网查了查,报名、培训、固定时间,感觉一套流程下来挺麻烦,我这人又怕麻烦,就有点打退堂鼓。
转变思路
后来我就想,非得那么“正式”吗?能不能就从身边最小的事做起?我住的小区门口,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那叫一个严重,有时候走路都得绕着走。看着就心烦。
- 第一步:整理共享单车。 我就决定,每天下班回家或者出门遛弯的时候,看见那些横七竖八堵路的共享单车,就顺手给它扶起来,挪到旁边不碍事的地方,或者干脆骑到指定的停车点去。也不费多少时间,就是弯个腰、搭把手的事儿。
- 第二步:坚持做。 我就这么干了差不多一两个礼拜。也没跟人说,自己默默地做。你还别说,每次把一辆乱放的车挪心里头还真有点小小的满足感。就好像自己把一个歪了的东西给摆正了那么点儿。
- 第三步:观察身边。 可能因为开始留意这些小事了,我发现我们楼里有个老太太,每次扔垃圾,尤其是攒了一周的纸皮、塑料瓶啥的,都拎得特费劲。她年纪大了,看着都替她累。
- 第四步:搭把手。 有一次正好碰上,我就上去问了句“阿姨,我帮您拿下楼?”。老太太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就特别高兴地让我帮她拎下去了。
结果与感受
后来只要我在家碰到老太太去扔那些回收垃圾,我都会主动帮她搭把手。也就是下几层楼的事儿,几分钟都用不了。
我做的这些,跟苏博蒂奇那种跨国搞慈善打井的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感觉挺不一样的。以前觉得生活就是一堆任务和KPI,现在好像多了点别的色彩。这些小事儿,让我感觉自己跟周围的环境、跟身边的人,有了一点点真实的连接。不再是完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想做点啥“有意义”的事,不一定非得等自己多么“成功”或者“有能力”了才行。就从当下,从身边,能做一点就做一点。苏博蒂奇的故事像个引子,把我从那种“啥也干不了”的消极想法里拽了出来。虽然我没挖井,但好像也给自己心里挖了点清爽了些。
现在我还是会随手整理下共享单车,碰见老太太也会帮她拎东西。挺就这么先做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