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一些事儿,就想起了以前遇到过的一个情况,正好跟今天要聊的这个“巴格莱”有点儿关系,虽然不是直接研究他那套理论,但确实让我想到了很多。
那还是挺早之前了,我参加过一个内部的技能提升班。当时负责带班的那个老哥,特别强调一个东西,就是“基础”和“核心”。他嘴边老挂着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先把最要紧的给我啃下来,其他的以后再说”。
那段时间挺累的。整个过程给我的感觉就是:
- 强度大:每天就是反复练那几个他认定的“核心”点,一遍又一遍,枯燥得很。
- 内容窄:你想稍微扩展点儿,问点相关的、稍微新潮点的东西,他要么直接打断,要么就说“那没用,先把这个弄懂”。
- 规矩多:特别强调纪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卡得死死的,感觉没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
当时心里有点嘀咕,觉得这样是不是太死板了?学的东西是扎实,但感觉视野窄了不少,跟外面实际跑起来的东西有点脱节。不过那时候也没多想,就硬着头皮跟着学呗,毕竟人家是老师傅。
后来才偶然了解到
过了挺久,有一次无意间看点杂七杂八的东西,看到有人提到“巴格莱”这个名字和他那套想法,什么“要素主义”,强调抓“共同要素”,要先保证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传递。我一看,嚯,这不就是当年那个老哥带班的思路吗?简直一模一样。
倒不是说这种方法完全没用。确实,对于打基础来说,这种死磕“硬骨头”的方式,能让你把根基弄得比较牢靠。特别是对完全不懂行的新手,先塞给你一套最核心的东西,可能效率是最高的。
但从我自己的实践经历来看,这种方式走到后面,容易限制人的思维。技术也别的领域也发展都很快,老守着那些所谓的“永恒不变的核心”,很容易就跟不上趟了。而且老是被动地接收那些“要素”,自己探索、创新的劲头儿也容易被磨没了。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给我的感觉挺复杂的。一方面感谢它确实让我入门的时候少走了些弯路,基础打得还行;另一方面,也觉得那种过于强调“基础”、有点排斥“花里胡哨”的做法,放长远看,可能不是最优的选择。实践嘛总得摸索着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