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悼念”的事儿,不是啥大道理,更像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主要是之前有一次,一个关系挺不错的哥们儿,家里出了事,他父亲突然就走了。我收到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有点懵,完全不知道该说感觉说啥都不对劲,挺无力的。
当时也没想太多,就觉得不能让他一个人扛着。我立马放下手头的事,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他声音都哑了,听着就难受。我也没多问细节,就问了他在哪儿,然后直接就开车过去了。我觉得这时候,人到场比说啥都实在。
到了现场,我做了啥
到了他家,灵堂已经简单设起来了,亲戚朋友来了不少,但气氛特别压抑。我看到了我那哥们儿,眼睛红肿着,在那儿招呼人,处理事情,整个人都快垮了的样子。我没立刻冲上去说一堆安慰的话,那种场合,你说“节哀顺变”都觉得特别苍白。
我就先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背,啥也没多说。他看了我一眼,点点头,又去忙了。我就找了个不碍事的地方待着,帮着递递东西,或者就是静静地在那儿。主要是让他知道,我来了,我就在这儿陪着。
等他稍微有点空的时候,会过来跟我站一块儿抽根烟。他有时候会断断续续说点他爸以前的事,有时候说着说着就沉默了,看着一个地方发呆。这时候,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听着。他愿意说,我就听着,嗯两声;他不想说,或者说累了,我就陪他一块儿沉默。千万别自己瞎找话说,也别硬要他“开心点”、“想开点”,那些话真的没用,甚至有点烦人。
- 就是陪伴:人在旁边,不用刻意做什么,让他感觉不是孤单一人。
- 然后是倾听:他想说的时候,就认真听,让他把情绪倒出来。不想说就安静陪着。
- 再就是搭把手:帮着处理点实际的小事,比如跑个腿、买点东西啥的,减轻他的负担。
那几天,我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白天尽量抽时间过去待会儿,晚上也会守一会儿。没说多少“有用”的话,做的也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后来我明白了啥
事情过去挺久之后,有一次我们一起喝酒,他才跟我说起那段时间。他说,那几天他脑子是懵的,很多人来安慰,说了很多话,但他都记不清了。但他记得我当时过去,没咋说话,就一直默默待着,或者帮着干点杂活。他说那种“不说啥”的陪伴,反而让他觉得心里踏实点,好像有个支点在那儿。
他觉得,那时候最怕的不是没人理,而是周围人不停地劝说或者表达过度的同情,那会让他觉得更烦躁、压力更大。反倒是我这种“闷葫芦”式的陪伴,让他感觉没那么窒息。
通过那次经历,我算是实践明白了。面对别人的悲伤,特别是失去亲人这种大事,咱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可能就是安安静静地陪着,认真地听着。不用非得找话说,也不用硬要给出什么建议。人在,心在,耳朵在,就够了。有时候,无声的支持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这就是我关于“悼念”这件事的一点实践记录,确实挺实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