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我注意到那个叫卢拉的巴西总统,好像挺火的。特别是他前段时间来咱们这儿访问,网上讨论挺多。有人说他“眼睛真诚”,看着不像坏人,还有人觉得他是真想干点事儿,能“拯救国家”的那种人。
我看到这些评价,也去稍微翻翻相关的消息。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说在中国感受到特别热情的接待,感觉两国人互动挺他还真是来不止一次,算上这回都五回,这回当总统后没多久就来,挺重视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说他我看也有调查说,觉得他干得“还行”的和觉得“糟糕”的人也不少,支持率好像也就那样,不高不低,挺稳定的。反正,一个国家领导人,肯定有人捧有人骂,这太正常。
我琢磨这事儿的过程
我关注他倒不是因为对国际政治有多大兴趣,主要是他来的那阵子,正好我手头在琢磨一个事儿,也是关于“印象”和“实际”的问题。
起因是这样的:我负责的一个小项目,之前一直是我带着两个人做。最近不是要加新人嘛我就得把整个项目的来龙去脉、要注意的点都整理出来,做个交接文档,也方便新人快速上手。
我一开始觉得这事儿简单,不就是把我知道的写下来嘛结果真动手,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步,回忆。 我先凭记忆把项目的整个流程、关键节点都写个大概。写完一看,好像挺清楚的。
第二步,找资料。 为确保准确,我又去翻以前的会议记录、需求文档、甚至是我们几个当时的聊天记录。这一翻不要紧,发现好多细节跟我记忆里的有出入,有些当时觉得不重要的点,现在看挺关键。
第三步,整合和梳理。 我开始把回忆的、找到的资料混在一起重新整理。这个过程最痛苦,一会儿觉得这个逻辑对,一会儿又觉得那个顺序删删改改,折腾好几天。我发现,很多东西在我脑子里是一个“整体印象”,但要拆解成一步步具体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就特别费劲。
第四步,找人核对。 我把初稿给我那两个老伙计看,让他们帮我瞅瞅有没有漏的、错的。果然,他们又补充不少我没想到的细节,尤其是那些只有实际操作中才会遇到的“坑”。
搞出来的东西,跟我最初凭“印象”写的那个大纲,简直是两个东西。它变得特别具体,甚至有点啰嗦,但确实把一个新人需要知道的东西都涵盖进去。
这就让我联想到看卢拉那些新闻。大家凭着新闻报道、几张照片、几句话,就形成一个“印象”。有人觉得他“真诚”,有人觉得他“不行”。但这个印象跟实际情况,跟他在巴西国内具体做哪些事,遇到哪些困难,可能差别很大。
就像我整理项目文档一样,表面的“印象”和深入解后的“实际”,往往不是一回事。想要真正解一个人、一件事,光看个大概是不行的,得像我整理文档那样,一步步去挖、去核实、去梳理,才能接近真实情况。我这只是个小项目文档,跟解一个国家领导人比起来,那复杂度差远,但道理可能是有点相通的。
这回琢磨卢拉这事儿,最大的收获反而是让我对自己手头的工作有点新想法。以后再做类似交接或者总结的时候,得多提醒自己,不能光凭“印象”,得沉下心去把细节抠出来,这样才靠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