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搞格拉汉姆这套东西,也是以前瞎买股票亏怕,想着找个靠谱点的法子。那时候到处看文章,听人讲,老有人提这个名字,说是价值投资的祖师爷,听着挺厉害,就决定自己试试水。
刚开始的摸索
一开始嘛就是找他的书来看。最出名的好像是那本《聪明的投资者》,找来翻翻。老实说,刚看的时候真有点懵,里面不少概念,像什么“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还有一堆财务指标的分析,看得我一个头两个大。
但我这人就是犟,觉得不能白看。就试着按书里说的,去找那些看起来“便宜”的股票。怎么找?我就学着看几个简单的指标,比如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打开炒股软件,筛选那些 PE、PB 都特别低的股票,心想这总该是格拉汉姆说的便宜货?
然后我就挑几个看着顺眼的,买点。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掌握真谛,等着发财。
现实给我几巴掌
结果?现实是残酷的。买的那几个所谓的“便宜货”,要么就像死鱼一样趴着不动,要么更惨,还继续往下跌。我这才明白,便宜有便宜的道理,很多时候便宜是因为公司本身就有问题,或者整个行业不行,掉进所谓的“价值陷阱”。
那段时间挺郁闷的,感觉自己白忙活。格拉汉姆的书是但光看懂字面意思,不会用,等于零。
痛定思痛,我又把书拿出来啃。这回看得更仔细,特别是关于“安全边际”和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部分。我意识到,不能光看 PE、PB 这几个数字,还得去解这家公司是干嘛的,生意怎么样,有没有欠一屁股债,赚的钱是不是真金白银。
学着深入一点
于是我开始学着看上市公司的财报。虽然咱不是专业的会计,但硬着头皮看呗。主要看几个自己能理解的:
- 资产负债表:看看公司家底厚不厚,欠多少钱。那种欠债太多的,我心里就打鼓。
- 利润表:看看公司赚不赚钱,赚的钱是主营业务来的,还是一次性的买卖。
- 现金流量表:这个我觉得挺重要,看公司账户上是不是真的有钱进账,别是纸面富贵。
过程挺枯燥的,要花很多时间去翻报告,去对比数据。有时候看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但坚持下来,慢慢就有点感觉。
我也开始理解,格拉汉姆说的“便宜”,不是单纯的数字低,而是相对于这家公司内在价值的便宜。这个内在价值,就需要你对公司有个大概的判断。虽然估算不准,但至少得有个谱。
现在的状态
现在嘛我也不能说完全是格拉汉姆的信徒。毕竟时代在变,很多新兴行业的公司,用老法子去估值挺难的。巴菲特老爷子也说,他也从格拉汉姆的“捡烟蒂”进化嘛
但我实践下来,觉得格拉汉姆那套东西,给我打个很好的底子。至少让我明白:
- 投资不是赌博,不能瞎追热点。
-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得解你买的是
- 安全边际很重要,给自己留点犯错的空间,不至于一把亏光。
- 耐心是美德,好公司也需要时间来体现价值。
现在我选股,还是会看估值是不是合理偏低,但也会结合公司的质地、护城河、管理层这些东西一起看。可以说,是在格拉汉姆的基础上,加点自己的理解和调整。
这段实践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确实让我对投资这件事有更深的认识,少走不少弯路。比起以前凭感觉瞎买,现在心里踏实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