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一个词儿,“德尔维希”。一开始我对这词儿挺陌生的,也就是模模糊糊知道好像跟某些宗教的苦行僧有点关系。我就手欠,开始到处翻资料,想搞明白这到底是
一、初识与好奇
最开始接触到“德尔维希”,是在看一些中东历史相关的纪录片或者文章里头。总提到一些穿着朴素,有时候甚至有点疯疯癫癫的人,在街头宣讲,或者进行一些很特别的仪式,比如不停地旋转跳舞。当时就觉得,这帮人挺有意思,跟咱们平时理解的那些一本正经的宗教人士不太一样。
二、动手查资料
好奇心上来了嘛就得动手解决。我先是简单搜了搜,发现这词儿源自波斯文,大概意思就是“行乞者”或者“托钵僧”。这就跟我最初的印象对上了,确实是那种不怎么在乎物质生活,四处云游的人。
深挖下去,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们不仅仅是乞丐,很多人是苏非派的成员,追求一种更内在、更精神化的信仰体验。他们觉得当时有些宗教上层太奢华了,忘了根本,所以他们就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简朴,甚至刻意过苦日子。
我还看到资料说,有些德尔维希在历史上还挺有影响力的。比如在奥斯曼帝国扩张的时候,这些狂热的信徒也出过力。还有索马里那边,有个叫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哈桑的,他是个诗人,也是个领导人民抗争的德尔维希,用诗歌来鼓舞大家,厉害。
他们有些行为在当时的主流看来可能挺极端的,比如长时间的旋转,据说能达到一种跟神明沟通的境界。还有的会住在墓地旁边,或者山洞里头,就为了修行。
三、试图理解与实践(精神上的)
看到这些,我就想,这种“德尔维希”精神,在咱们现在这个社会,还有没有点影子?咱们不可能真跑去当苦行僧,那不现实。
我就琢磨,他们那种对物质的看淡,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现在说的“断舍离”或者“极简主义”?我试着反思了一下自己。 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手机不离手,购物车里一堆想买但没啥用的东西。是不是有时候也该学学他们,给自己做做减法?
于是我尝试了几天“数字戒断”。
第一步: 我把手机上那些不常用的APP都给删了,特别是那些老是推送垃圾消息的。
第二步: 规定自己每天晚上九点以后,尽量不碰电子设备,找本书看看,或者干脆发发呆。
第三步: 清理了一下家里的杂物。看着清爽了不少,心情也跟着好了点。
你还别说,刚开始是有点不习惯,老想去摸手机。但坚持了几天,感觉脑子清醒了不少,焦虑感也减轻了。虽然我这跟人家德尔维希那种抛弃一切去云游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但那种暂时放下手上那些乱七八糟玩意儿的感觉,好像有那么点儿意思。
四、的感悟
我琢磨这个“德尔维希”,倒不是说要完全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觉得,在他们那种看似极端的生活背后,有一种对简单、纯粹和精神世界的向往。这玩意儿,在咱们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有时候又挺空虚的时代,反倒显得挺宝贵的。
就像那个索马里的诗人德尔维希,他用诗歌凝聚人心。咱们普通人,可能做不了那么大的事儿,但至少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找到一种更简单、更专注的状态。少点欲望,多点思考,可能生活会更有滋味儿。
这就是我最近琢磨“德尔维希”这点事儿的一点记录和体会,说得比较糙,大家随便看看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