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豪强”,大伙儿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市场上的巨无霸,资金雄厚,人才济济,感觉一上来就能把你碾碎。网上那些招数,什么差异化竞争,什么细分市场,听着都对,但真轮到自个儿头上,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儿。
都说要知己知彼,分析对手的强项弱项。这话没错,可豪强之所以是豪强,明面上的东西谁看不出来?真让你去“解剖”,你可能连手术刀都递不到跟前。什么深入分析,说得轻巧,人家壁垒高着。
我自个儿的真事儿
我跟你说,我自个儿就碰到过这么一档子事儿。那年头,我寻思着自己干点就在我们那片儿,居民区旁边,盘了个小门脸,卖点自己拿手的特色小吃。手艺嘛自己吹有点不好意思,但回头客确实不少,街坊邻居也捧场,开张头几个月,小日子过得也还算滋润,觉得这买卖有奔头。
可好景不长,真就是那句话,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半年,我那小店斜对面,原来是个杂货铺,关门之后空了俩月,突然就开始叮叮当当装修。动静还不小,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装修完,招牌一挂,嚯!一家全国连锁的餐饮品牌!那装修,那叫一个气派,灯火通明的,比我这小破店强太多了。人家那招牌,几里地外都看得清清楚楚,亮瞎眼。
开业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搞什么免费试吃,开业大酬宾,价格直接打到骨折,比我还便宜一大截。那阵仗,一看就是有备而来,标准的“豪强”空降,直接冲着我这来的,或者说,冲着这片市场来的,我这种小鱼小虾,人家根本没放在眼里,顺带就碾过去了。
那段时间,我店里是真叫一个门可罗雀,偶尔有老客进来,也是同情地看我两眼,匆匆买点就走。人家那边?好家伙,从早到晚排大队!我媳妇儿天天唉声叹气,愁得饭都吃不下,我也一样,晚上躺床上,眼睛瞪得像铜铃,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琢磨着,完了,这小买卖辛辛苦苦刚有点起色,估计是要黄在这儿了。也想过跟他们拼价格,可人家是连锁,采购成本低,家大业大,我这点本钱,怎么拼?拼几天就得关门大吉。也想过搞点新花样,可脑子乱成一锅粥,啥也想不出来,就觉得天塌下来了。
硬扛肯定是扛不住的,那不叫勇敢,叫傻。我关了几天门,不是放弃了,是真不知道咋办。后来我咬咬牙,心一横,我干脆天天去对面“学习”。当然不是去偷师学艺,人家那标准化的东西,也没啥秘方可偷。我就去当顾客,换着样儿点他们最火的,也点他们卖得一般的。我一边吃,一边看,一边竖着耳朵听。
你猜我发现了我跟你捋捋我观察到的几点:
- 口味标准化: 东西味道不能说差,但就是那种快餐连锁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吃一两次新鲜,再吃也就那样,没啥惊喜,也谈不上多好吃。
- 服务流程化: 服务员倒是挺麻利,一个个跟机器人似的,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词儿,但就是少了点人情味儿,跟顾客基本没啥眼神交流,更别说唠嗑了。
- 环境也就那样: 店面是新,是亮堂,但总感觉冷冰冰的,桌椅板凳摆得整齐,但缺少点烟火气。不像咱街坊邻居的小店,能坐下跟老板扯几句闲篇。
- 顾客反馈不一: 我竖着耳朵听,不少年轻的、图省事儿的,觉得还行,方便快捷。但也有不少岁数大点的,或者带着小孩的,小声嘀咕说味道一般,服务也就那样,还是喜欢以前那种熟悉的感觉。
这些东西,在那些“豪强”眼里,可能觉得是优点,是效率,是规范。但在我看来,恰恰是他们这种规模化、标准化之后,照顾不到的空隙。他们强的是“面子”,是规模,是资本运作。那咱这种小门小户,就得在“里子”上下功夫,在人情味上下功夫,在那些他们注意不到或者不屑于做的小细节上下功夫。
我琢磨明白了,我不跟他们拼价格,不跟他们拼装修。我就还是做我的特色,但更用心。比如,熟客来了,我知道他啥忌口,啥口味偏能给他单独调整一下。有老人孩子来,我主动给加点或者弄得软烂一些。店里,我也没大改,就是收拾得更干净温馨点,放点老歌,让街坊邻居觉得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地儿。
我那小店后来也没说发多大财,也没把那“豪强”挤垮,人家生意照样红火。但是,我的小店总算是在那“豪强”边上活下来了,而且还积累了一批更加铁杆的熟客,他们宁愿多走几步路,或者不在乎那几块钱差价,就认我这儿。这事儿给我的教训就是,别老想着怎么去“打败”豪强,那是小说看多了。有时候,能“活下来”,能在夹缝里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豪强有豪强的阳关道,咱小本经营,有咱小本经营的独木桥,也能走通。
现在再有人跟我说什么“颠覆性创新”去干翻行业巨头,我一般都笑笑不说话。那玩意儿,听听就当个故事。真正自己下场干过的,才知道,大多数时候,“豪强”就在那儿杵着,你绕着走,或者在他脚边刨点食吃,也挺非得去正面刚,那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真有那主角光环附体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