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痴女俱乐部”这名字,真是够怪的。我自个儿没搞过这种名头的俱乐部,不过这倒是让我想起以前瞎折腾过的一个事儿,也算是一种“实践”,跟大家唠唠。
缘起:一时兴起
那会儿大概是几年前,闲得有点发慌,总想找点事干。在网上瞎逛荡,看到有人搞那种同城兴趣小组,主题挺杂的,什么读书、爬山、手工啥都有。我当时对一个什么…呃…好像是老物件收藏的小组挺好奇,主要是看他们发的照片挺有意思,就琢磨着加进去看看。
加进去的过程也简单,就是扫了个码,填了个简单的介绍。刚开始进去,感觉还行,挺新鲜的。群里头人不多,大概二三十个,看着都挺正经的,聊得也都是关于老物件的话题,谁淘到了个啥稀罕玩意儿,谁又去哪个旧货市场转了一圈。
深入:感觉有点不对劲
我也跟着参与了几次。发了几个自己家里翻出来的老东西照片,比如我爹年轻时候的笔记本,还有个旧的铁皮玩具啥的。大家还评论几句,互相捧捧场,气氛看着还挺融洽。也跟着他们在线下碰过一两次头,就是在一个茶馆里,各自拿出点收藏品显摆显摆,交流交流。
但是混的时间长了点,就慢慢感觉有点变味了。怎么说,就感觉有些人特别上头,或者说,有点魔怔了。
- 攀比心特别重。谁的东西稍微好点,就有人明里暗里地酸,或者非要压别人一头。
- 小圈子抱团。几个人关系特别天天在群里聊些外人插不进去的话,其他人感觉就像是陪衬。
- 规矩越来越多。一开始挺松散的,后来组织者就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规矩,比如发言格式、分享频率啥的,搞得跟上班打卡似的。
- 有些人特别八卦,不聊正经的收藏了,开始打听别人的私事,谁家干啥的,收入多少,让人很不舒服。
本来是图个乐子,放松一下,结果搞得心里不得劲。每次打开那个群,都感觉有点压抑,好像不是在分享兴趣,倒像是在参加什么业绩评比或者人际关系大考验。
收尾:还是算了
琢磨了几天,觉得没啥意思了。就喜欢简简单单,舒舒服服的。爱好这东西,本来就是图个开心,搞得这么复杂,互相算计,互相防备,那就没劲了。
后来我就悄悄地把那个群给退了。也没跟谁打招呼,就直接点了退出。也没啥损失,本来也没投入多少真感情,就是一段短暂的经历。
现在想想,不管叫啥名字的“俱乐部”或者小组,要是让人感觉不舒服了,或者太极端了,那还是早点撤出来人嘛还是得活得轻松点,别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这就是我那段算不上“俱乐部”的“实践”记录,瞎折腾一回,也算长点记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